创伤后应激障碍
诊断方法
治疗方案
对急性应激障碍进行干预治疗

发布时间:2016-04-14 点击阅读:

     一、干预的基本原则

  个体在遭遇突发性异常事件时,常表现为现实感丧失,对过去和现在有不恰当的认识,而且对前途也不抱希望,绝望感和无助感使其情绪自控能力降到最底线。因此,干预者在对其进行心理应激干预过程中把握几点基本原则非常重要。正常化原则该原则强调在应激干预活动中,建立一个心理创伤后调整的一般模式,涵盖在这个模式中的任何想法和情感都是正常的,尽管有时这些情感体验是痛苦的。

    干预者必须建立起“合理即正常”的理念。只有“正常”,才意味着一切应激反应都在干预者的掌握中,当干预者向当事人解释为什么这些反应是正常的同时,被干预者已经主动参与到自己的情绪调整过程中了。协同化原则干预活动双方的关系必须是协作式的,最好建立一个联盟或俱乐部,对于那些自尊感和安全感降低的人要给予适当的授权,让其恢复自我意识。这条原则对于那些目睹了亲朋好友遇难的创伤场景的人尤为重要。

  个性化原则个体在受到急性事件创伤后康复的通道是独特的,weybrew等人早在1967年就指出人类应激反应非常复杂,个体的反应就如其手印一样与众不同。当个体遇到各种应激事件时,这条独特的通道应该被期待和重视,干预者应和当事人共同面对问题,一起寻找适合他们的调整模式。

    二、干预的一般方法

  认知干预人类面对应激的心理反应也有个体差异性,因此在评估个体应激程度时要充分考虑其认知和情绪反应,要向其介绍应激的一般知识,使其明确自身表现出的各种症状是可以用科学知识解释的。个体对紧张性应激的理解和评价以及采取的具体应付措施,在不同程度上都和个体出现的不同应激反应有关。因此,提高个体对应激反应的认知水平,与求助者共同寻找科学依据,纠正其不合理思维,有助于提高其应对生理、心理的应激反应能力。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包括家庭、社区、自助群体等。由于一些急性创伤仅发生在个人或少数群体,未能引起社会广泛注意,当事人极易产生负性情绪,增加除急性事件以外的应激。社会支持干预系统中,家庭支持治疗效果最为显著,治疗者应正确评估当事人的家庭支持能力,并帮助其强化这些能力,以减少个体缺乏理性的恐惧。

温馨提示: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好的办法。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推荐用药
相关检查

关于我们 | 新站收录 | 留言反馈 | 网站地图 | 京ICP备13051264号-17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250号

医学导航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6 hao.med123.com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