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
诊断方法
治疗方案
小儿粘连性肠梗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发布时间:2016-11-07 点击阅读:

  粘连性肠梗阻是肠梗阻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肠梗阻的40%~60%,在我国60年代大肠梗阻病例统计中,它属第一位。临床多表现为反复性顽固性腹痛、腹胀、呕吐、排便排气等症状,严重者可进一步发展为肠坏死而危及生命。本文主要阐述小儿粘连性肠梗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小儿粘连性肠梗阻的病因:

  感染:细菌或其他病原体引起的炎症性粘连,如慢性结核性腹膜炎,炎症过程中同时产生粘连,急性化脓性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后遗粘连。

  先天性:先天性粘连及索带包括胎便性腹膜炎后遗粘连,肠旋转不良索带,梅克尔憩室残留索带等。

  损伤:腹膜肠壁浆膜受机械性刺激,如手术创伤,温湿度变化,手术中使用化学药品等的刺激均可引起粘连。

  异物刺激性粘连:如腹腔内出血,胆汁,胎粪及其他药物,肿瘤刺激引起的粘连。

  小儿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病机制:

  肠粘连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引起肠梗阻。常见的有以下情况:

  1、肠袢间紧密粘连成团或固定于腹壁,使肠腔变窄或影响了肠管的蠕动和扩张。

  2、肠管因粘连牵扯扭折成锐角。

  3、粘连带压迫肠管。

  4、肠袢套入粘连带构成的环孔。

  5、或因肠袢以粘连处为支点发生扭转等。肠襻折叠成角或依此粘连部发生扭转,这种情形常发生在切口下面。

  6、某段肠襻与远处粘连,如空肠与盆腔粘连,牵拉肠管成锐角也可造成肠梗阻。

  以上情况,一般造成单纯性肠梗阻。如并发扭转束带或内疝影响血运,即形成绞窄性肠梗阻。此外,进食后大量肠内容物达粘连处,引起肠蠕动亢进可发生肠扭转,亦可促进肠梗阻的形成。

  粘连的发生与损伤的程度、异物的刺激严重程度,物理刺激强度,腹腔应用抗生素等药物及全身情况有明显的联系。

  初期均由于保护性炎症反应,大量纤维蛋白原渗出,变成纤维蛋白后沉积在腹膜及肠浆膜上,形成松软广泛的肠襻间纤维蛋白性粘连。

  逐渐生成胶原纤维而形成纤维性膜式粘连。经过肠管的蠕动,使剩余的纤维性粘连膜被牵拉破裂,而遗留下索带式粘连,或部分肠襻相互紧密粘连成团,引起肠管扭转,肠腔狭窄就成了以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主要发病基础。

温馨提示: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好的办法。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推荐用药
相关词条
相关检查

关于我们 | 新站收录 | 留言反馈 | 网站地图 | 京ICP备13051264号-17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250号

医学导航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6 hao.med123.com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