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0-21 点击阅读:
诊断
小叶原位癌在临床触不到肿块,仅仅为增厚的乳腺组织,经活检后方可确诊。
导管内癌50岁以上有乳头溢液可视为重点怀疑对象,70岁以上乳头溢液者,约20%为癌所致,由于部分病人往往先有乳头溢液,后有肿块,甚至根本触不到肿块,所以对年龄较大,有乳头溢液者应先做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必要时应行乳管造影检查,钼靶X线摄影,如发现小点状钙化阴影则有助于管内癌的诊断。
鉴别诊断
1.乳腺增生:乳腺增生又称乳腺结构不良,是妇女最常见的非炎性,非肿瘤性乳腺疾病,多因妇女内分泌功能紊乱,其中主要是雌激素分泌过多,引起乳腺增生与复旧不全,临床表现为多种病理改变:
①乳痛病;
②乳腺增生;
③硬化性乳腺病;
④乳腺囊性增生等,发病年龄多为20~40岁,发达国家发病率可达1/3,国内约占50%,半数人均有症状,主要表现为乳腺组织增厚,稍晚则可触到大小不等的结节,与皮肤和乳腺后方均无粘连,有时能触到具有囊性感的肿块,并有5%的病人有乳头溢液,好发生在乳腺外上象限,多为双侧,病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并可放射到肩,背部,月经前明显,月经来潮后即可缓解或解除,而乳腺癌一般无疼痛,即使疼痛,也常为胀痛,刺痛,与月经周期无明显关系。
囊性增生伴乳头溢液者多为双侧多孔的浆液性溢液,而乳腺癌多为单孔溢液,乳腺囊性增生症扪诊常为散在结节或增厚块,囊肿病时扪及局限硬块,有时边界不清,而乳腺癌多为边界不清,质地坚硬,活动性差的肿块,并且有时伴有皮肤及乳头的改变,乳腺囊性增生的X片表现为散在斑片或密度增高影,密度不均,边缘模糊,形似云团或棉花样,B超检查多无实质占位,可有结构不良表现,不均质的光斑回声增多,囊肿病可见大小不一的椭圆或圆形致密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楚,B超检查可见椭圆或圆形病变,边界清楚,完整,后壁有回声增强效应,而乳腺癌的X片和B超具有与此不同的特殊征象,对高危人群而临床可疑者以及局限性腺病,仍须作针吸活检或切除活检。
2.乳腺导管扩张:本病又称浆细胞性乳腺炎,其实大量的浆细胞浸润,系乳腺导管扩张症的病变发展过程某一阶段的继发病理改变,乳腺导管潴留性扩张,才是真正的病理改变,多发生在37~50岁中年妇女,主要表现为乳房疼痛,乳头溢液,乳头可内陷,极似乳腺癌,极易误诊,术前误诊率高达90%以上。
以下各点可与乳腺癌鉴别:
①病人年龄较轻,多在40岁左右,
②乳头溢液多为浆液性或脓性,少数也可为血性,
③乳头或乳晕下有时可触到增粗的乳管,
④乳房肿块多位于乳晕周围,伴有疼痛,与大导管关系密切,
⑤乳腺有炎性表现或有炎症病史及哺乳障碍史,乳房肿块可有缩小或增大的情形,
⑥乳管造影可显示导管扩张,
⑦乳头溢液有大量的炎细胞,
⑧乳腺肿块穿刺可见大量炎细胞或脓细胞,
⑨腋窝淋巴结肿大,质较软并有压痛。
乳腺X线检查可见乳腺内有一阴影,与乳腺癌不易区分,但乳管造影可见乳晕下大导管扩张,迂曲,严重者呈囊肿样,乳头部表现导管狭窄,无充盈缺损,伴有急性炎症时,造影可见导管渗透性增强,造影剂可渗至导管周围间质中,导管周围可形成晕状阴影,伴有慢性炎症时,表现导管粗细不匀,其间有小囊肿,后期呈硬化性改变时,管腔变细。
3.乳腺结核:乳腺结核病是因结核杆菌血行播散的结果,原发病灶多见于肺和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由邻近结核病灶直接蔓延或经淋巴道逆行传播而来,此病在我国比较少见,但实际数目可能会很高,多数在门诊见到,往往表现为乳腺慢性感染,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诊断困难。
病人常为20~40岁的女性,多为已婚,并曾生育,病程进展缓慢,开始时多为一个或数个结核病灶,呈结节样,触之不痛,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逐渐与皮肤发生粘连,数月后肿块软化,形成寒性脓肿,脓肿破溃后形成溃疡或窦道,排出豆渣样稀薄的脓液,肿块不软化,而发生纤维增生,引起部分乳房硬化,常使乳房严重变形或乳头内陷。
乳腺结核均以乳房肿块就诊,常诊断为乳腺癌,误诊率为56.7%,根据临床观察,乳腺结核有以下特点:
①病人多为中青年妇女,
②多数有结核病史,或有其他部位的结核,
③病变都有炎症史,肿块时大时小,对抗结核药物治疗有效,
④肿块局部可有发红,破溃等历史,部分囊肿有囊性感,
⑤肿块针吸可见有干酪样组织,有稀薄的脓液,
⑥有乳头溢液史,可为脓性,
⑦少数病人的乳头溢液或针吸出的脓液,涂片可见有结核杆菌,
⑧乳腺X线检查多数无异常,并有呈淡阴影者,
⑨有乳腺结核与乳腺癌有并存者,约占5%。
4.乳腺脂肪坏死:乳腺脂肪坏死是显性或非显性乳腺外伤后的一种病理改变,坏死初期伴有出血,炎症和囊肿样改变,坏死晚期发生纤维化,肿块变硬,界限不清,皮肤有粘连,常被误诊为乳腺癌,误诊率可达87.5%,其中70.3%误诊为癌,主要鉴别分析如下:
①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本病肿块一般较硬,形态不规则,酷似乳腺癌,一般在临床上分2型:腺体外型,表浅,位于乳腺的皮下,形态不规则,有炎性改变,易诊断为乳腺结核;腺体内型,肿块位于乳腺实质内,缺乏特征,易被误诊为乳腺癌,
②缺乏有效的辅助检查,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肿块位于皮下,且肿块不见增长或有缩小情形,并乳腺有外伤史,转移淋巴结应做切除活检。
5.急性乳腺炎:急性乳腺炎常见于分泌性乳房,特别是初产后3~4周,病原菌大多数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少数为链球菌,感染途径多因乳头皲裂处逆行感染所致,也可因细菌直接侵入乳管,上行至腺小叶引起感染。
开始时乳腺局部表现红,肿,热,痛,以及周围淋巴结肿大,当形成坏死液化时,可有脓肿,乳房肿大,活动性强,变硬有压痛,形成脓肿时,肿块软化有波动感,同时感全身不适,寒战,高热,X线表现结构界限较明显模糊的片状致密影,皮肤增厚,皮下脂肪显示紊乱,有较多的血管和淋巴管阴影,并出现索条状结缔组织模糊影,有时可伴有泥沙样钙化病灶。
急性乳腺炎与乳腺癌比较:
①乳腺皮肤无橘皮样改变,无卫星结节,
②乳腺肿块很少占据全乳,半数以上有囊性感,
③乳腺肿块较少见,
④多数体温及白细胞计数增高,
⑤消炎治疗有效,
⑥针吸多为脓液或有炎细胞,有助于诊断。
6.慢性乳腺炎及脓肿:慢性乳腺炎及脓肿均为急性乳腺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当所致,少数脓肿源于囊肿感染,慢性乳腺炎常有脓肿形成,触之为肿块,边缘不清,呈囊性感,可有轻压痛,与周围组织有轻度粘连感,X线所见为局部致密的片状影,边界不清,皮肤稍增厚,乳腺脓肿可表现为边缘较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不规则的致密阴影,中心部位无结构,周围可因水肿密度较淡。
7.乳腺单纯囊肿:在乳腺中部较为常见,多由于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增生,增多,导致导管延长,迂曲,折叠,在折叠处导管由于缺血可发生坏死,形成囊肿,以后管壁萎缩,X线平片上表现为圆形,椭圆形致密阴影,密度均匀,边缘光滑锐利,由于囊肿挤压周围的脂肪组织而出现透亮晕,单发囊肿为原形,多发囊肿为椭圆形,囊壁光滑整齐。
8.积乳囊肿:较少见,在哺乳期因某一乳管阻塞,即形成囊肿,囊肿可单发或多发,呈灰白色,内含乳汁或干酪样物质,囊壁厚薄不一,大小不等,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以较深的乳腺部位最常见,X线显示圆形或椭圆形的透亮区,体积小,一般为1~1.5cm,偶见有>3cm者,边缘光滑锐利,密度稍低于脂肪。
9.乳腺纤维瘤:乳腺纤维瘤多发生于20~25岁青年妇女,由腺体和纤维组织所构成,有青春型和巨纤维腺瘤型两种,但无质的不同,该病的发生与雌激素有密切关系,有单发和多发两种,单发的乳腺纤维瘤好发于乳腺外上象限,多为较小的卵圆形肿块,月经初潮前生长的纤维瘤都可生长较大,表面光滑,质坚韧,肿瘤边界清楚,与皮肤和周围组织无粘连,在乳房内容易推动,触之有滑动感,生长缓慢,数年内可无变化,但妊娠期可迅速增大,多发性乳腺纤维瘤表现均匀一致,中等硬度,大小不等,较大的可呈分叶状,光滑,质韧,边界清楚,肿瘤中心有钙化颗粒。
乳腺纤维腺瘤外有包膜,切面呈灰白色,有光亮,不平滑,肉眼可见切面有多数不规则的裂隙为扩张的乳管。
巨纤维瘤X线平片可见为密度均匀的巨大肿块影,呈分叶状,周围组织被压形成透亮区,肿瘤中心可有钙化影,附近多伴有血管增粗和曲张。乳腺纤维瘤虽瘤体很小,但恶变的机会较大,因此还必须认真治疗。
10.乳管内乳头状瘤:乳管内乳头状瘤多发生在40~50岁的妇女,75%发生在接近乳头的大乳管内,或发生在乳头附近与乳管相连的囊肿内,可单发也可多发,瘤体很小,但常带有绒毛及较多的薄壁血管,极易出血。
临床多无疼痛,在非月经周期间自乳头溢出血性液体,肿块多摸不到,如果若扪查到肿块,多为几个毫米直径,位于乳晕区,乳瘤常呈圆形,质较硬,不与皮肤有粘连,可推动,轻压此肿瘤,即可有乳头血性溢液。
乳管内乳头状瘤约6%~8%可癌变,故术前应做乳管造影,以明确诊断,手术应切除彻底,以患病乳管及其周围腺体组织一并切除,以免后患,年龄较大的妇女,应做乳房单纯切除。
温馨提示: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