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07 点击阅读:
直肠息肉是指直肠内壁突起的肿物,一般较软,可单发或多发,包括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型息肉、炎性息肉及息肉病等,较常见的有直肠腺瘤和幼年息肉。儿童型息肉主要发生在5~10岁的儿童。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大便周围带血和便后出血是主要症状,出鲜血,血量不多。直肠下端息肉可能在排便时脱出肛门外,似樱桃状,色鲜红,便后可自行复回。当炎症并发感染时可有黏液大便、大便频、便不尽等,长期可出现消瘦,贫血等。
西医认为直肠息肉的发生原因至今未明,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饮食因素:
饮食因素与直肠息肉的形成有一定关系,特别是细菌和胆酸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
(2)遗传因素:
一般认为,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从目前研究情况表明,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
(3)炎症刺激:
直肠粘膜长期被炎症刺激;可引起肠粘膜的息肉生成,这是由于肠粘膜的炎症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愈合之后,导致疤痕逐渐收缩,形成息肉状,又由于慢性炎症刺激,致腺体阻塞,粘液储留而发病。
(4)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
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肠粘膜上皮,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直肠粘膜损伤,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形成息肉。
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肠粘膜上皮,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直肠粘膜损伤,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形成息肉。
直肠息肉的病理原因如下:
(1)管状腺瘤:
主要为管状结构,约占腺瘤总数80%,大部分有蒂,呈球形、梨形,表现光滑或有很浅的裂沟,明显发红充血,部分可见血斑,使表面呈虎斑样,一般在1cm左右,大者可达3cm。
(2)绒毛状腺瘤:
绒毛成份超过80%,较少见。大部分为无蒂型,花坛状或菜花样,少数呈亚蒂绒球状,表面不光滑,有无数绒毛突起,充血水肿及糜烂,常附有半透明粘液。直径一般>2cm,单发多见,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本型恶变率极高为40~50%。
(3)管状—绒毛腺瘤:
绒毛成份<25~75%。
(4)家族性腺瘤病:
以大肠多发性腺瘤为特征,结肠镜下呈大量密集分布于全结肠,形态呈球形梨形有蒂或无蒂。大多仅数毫米,数目多密集分布,几乎见不到正常粘膜,呈地毯样,个别体积较大,出现绒毛状或混合型腺瘤。
(5)多发性腺瘤:
大肠多发性腺瘤,以腺管状多见。
(6)错构性息肉:
幼年性息肉间质丰富,有许多扩大成囊的腺腔
(7)炎症性息肉:
炎表面色泽变白、质脆,周围粘膜有炎症改变。
腺瘤状息肉的形成可能存在两个相关基因,即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显性基因主要与家族息肉病,而隐性基因主要与孤立腺瘤性息肉有联系。如家族性息肉病,属于染色体显性遗传,有明显的家族史。系基因突变所致;突变的基因可由父母传给子女,子女在接受突变基因方面具有相等的机会,即只要父母有一方携带突变基因,则其子女中就有一半会发生家族性息肉病。
温馨提示: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