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温度|医生做的永远不止看病这一件事

2016-01-27 10:52:28 阅读:

 近日,浙江省人民医院手术室,疼痛科医师茹彬单腿跪地、手里拿着图案为主刀医生与聋哑患者当“翻译”,网友们直呼真乃最萌新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编掐指一算,事情的经过是酱紫滴!39岁的俞女士因腰椎问题必须手术,手术采用局麻,为安全起见医生得掌握患者的疼痛感受。但俞女士是一位聋哑人,也 没有正规学过手语更不识字,医生们就别出心裁在纸上画上人体图案及哭笑脸,以代号和表情来完成沟通。不但手术完满成功,医生们的用心更让俞女士感动无比。

  看到“长腿欧巴”茹彬医生半跪着比划“翻译”的镜头,小编觉得太暖心了,萌得真是不要不要哒!这医生,咋就那么可爱可亲呢!

   其实,像茹彬医生这般暖心可敬的医生还有很多。还记得“手术室男医生哄小女孩获赞”的新闻吗?患先心病的2岁小萝莉在手术间哭闹不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 属儿童医院心脏外科副主任医师石卓,将她抱在怀里翻出手机里的动画片哄着她,大家纷纷赞“有爱”,给医患之间增添不少感动。

  小编有过 跟医生出门诊的经历,也遇到过不少暖心的医患场景。被很多癫痫患儿称为“好妈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尔珍,就是令人感动一位好 医生。在诊间,李主任想尽各种办法融入这些特殊孩子的世界,变戏法般拿出各种玩具逗孩子开心;和患儿玩虫虫飞的游戏,笑脸洋溢的场景确实就像“母子”间的 日常互动。

  也许有人觉得“这有什么特别的,仅是工作需要,”但小编觉得这何尝不是体现医患间的温度呢!她做的不是冷冰冰地看人的病, 而是用心在看生病的人。此次新闻的主角之一——“翻译”方案设计者、手术主刀医生李顺主任也是这样,不仅在本职上尽心——做好手术,还说“有时间也要学些 手语,方便与特殊患者沟通”。

  所以,医生做的永远不止看“病”这一件事,为了患者不断增加自己的“负担”,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务,小编 真心觉得是必须点赞的。如果觉得医生只要负责看好病就行了,这其实是不够的,因为医学总有局限性,疾病也总是受心理、生理多方面影响,人文关怀是任何时候 都不能丢弃的。

  古希腊医学先驱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三件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病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祛病良药,还有心灵安慰 剂。小编此前采访广东中山一附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廖晓星时,廖主任也说:“病人来就诊,有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需要,医生就应该开出技术和情感两方面‘药 方’。”

  病人作为一个被照顾的个体,常常需要得到很多人文关怀。一些医生被诟病“知识傲慢”、“技术傲慢”,或许应该就此反思。当然,更重要的是,作为患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绝不多数医生还是像茹彬、石卓这样,是有爱的、视患者为亲人的白衣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