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
诊断方法
治疗方案
心理应激障碍的治疗及干预

发布时间:2016-10-10 点击阅读:

    心理应激障碍的治疗原则

    1、环境治疗  这是应激相关障碍的主要治疗之一 ,应尽可能去除精神因素或脱离引起精神创伤的环境 ,转移或消除应激源。通过疏泄、解释支持、鼓励、指导等,帮助病人摆脱痛苦 ,认识疾病 ,面对现实 ,配合治疗 ,提高适应能力。

    2、药物治疗  对焦虑、恐惧不安者 ,可使用抗焦虑药;对抑郁症状突出者 ,可选用丙咪嗪、阿米替林塞乐特等抗抑郁药;对有妄想、幻觉、兴奋激动者可应用抗精神病药 ,如氯丙嗪、氟哌啶醇、维思通等 ,症状消失后可继续服药数周再停药。

    3、支持治疗  通过集体宣传与个别谈心 ,针对病人的生活事件、心理冲突、性格特征与挫折带来的不良心理 ,倡导积极的应对方法 ,开展自救、互救的心理支持 ,共同寻找摆脱心理危机的出路。达到重新适应生活、回归社会和促进精神健康的目的。

    4、就地治疗  心理障碍不是重性精神疾病 ,一般主张现场救治 ,很快康复 ,后送治疗 ,效果较差 ,且可能会出现新的病员。
 
    心理应激障碍发生后的干预

    1、三级干预  发生急性心理应激障碍的人员数为 1~5 名时 ,应及时启动三级干预方案。在接到首例急性应激性障碍的报告时 ,领导协调组应做到:根据患者是干部还是战士 ,组织卫生、干部或军务部门人员,如果涉及到法律问题还须请保卫部门参加调查;了解分析应激源 ,减少应激的影响;启动支持系统 ,利用心理骨干创建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心理干预组应做到:心理医师和开展心理救助的医护人员应及时赶到现场 ,了解病史 ,进行精神检查 ,排除器质躯体疾病 ,确诊心理障碍;了解分析来自个体的应激源 ,减少应激的影响;针对病因开展心理治疗进行心理干预;同时应通知心理教育组到场对群体应激源进行收集及分类 ,在 2~3 d 内作出分析结论及制定应对措施和防治方案的建议。心理应激预防控制技术指导小组应在 24 h 内将患者病情演变情况上报协调小组。

    2、二级干预  发生的急性心理应激障碍患者的人员数为 6~9 名时 ,应及时启动二级干预方案。在三级干预方案的基础上 ,心理干预组以及心理教育组均应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心理干预组应对应激障碍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症状评估 ,快速作出诊断并会同心理教育组作好应激源收集调查分析工作对现场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 ,对不同程度的患者按应激源性质、心理症状特点、性格类型、文化程度、理解能力等进行分类 ,确定是单独还是分组进行心理疏导。对应激源性质的分类和收集应同步进行。同时将患者的急性心理应激反应程度演变每 4~8 h 上报协调小组。心理教育组在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要作好对集训的全体人员的心理健康2宣教 ,提高心理素质和认识水平 ,防止因不良暗示引起的感应性群体性发作。

    3、一级干预  发生急性心理应激障碍患者的人员数为10 名以上时 ,应及时启动一级干预方案。在二级干预方案的基础上 ,心理干预组、心理教育组以及领导协调组均应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对现场患者应单独隔离进行单独心理疏导 ,紧急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 ,给予小量药物干预 ,争取短时间控制症状 ,尽早归队工作。对应激源性质的收集和分类应同步进行;对现场其余人员的心理干预措施应在有组织的前题下 ,有条不紊地进行思想教育 ,心理应对 ,行为引导,按部就班的进行各项正常工作 ,请心理专家讲解心理障碍的发病机理和转归过程 ,请有权威的领导进行思想教育 ,同时将患者的急性心理应激反应的转归每1~2 h上报领导协调组。

    4、结束干预末例需要医疗心理  干预的应激障碍患者获得2 2康复返队之后 ,则可视为本次应激处理行动结束相关参与单位应做好本次应激处理过程的总结工作。医疗管理和医疗 心理应激 干预部门应以书面总结的方式上报团卫生队或分部卫生处 ,并留存文本备查或研究之用。

 

温馨提示: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好的办法。

关于我们 | 新站收录 | 留言反馈 | 网站地图 | 京ICP备13051264号-17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250号

医学导航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6 hao.med123.com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