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
诊断方法
治疗方案
小儿心律失常症状和排查依据

发布时间:2016-10-18 点击阅读:

  常常有患者因为没有及时病情从而耽误了治疗。小儿心律失常也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家长们要及时发现孩子心律失常,避免患儿病情加重、心力衰竭,失去了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有利时机,甚至造成了难以治愈的严重疾病。

小儿心律失常症状特点?

  1、小儿窦性心动过缓、游走心律失常、不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以学龄期儿童多见。

  2、小儿心律失常的发病与成人不同之处主要是心房颤动较成人显著减少,只占0.6%,成人心房颤动仅次于室性早搏,居第二位。


小儿心律失常症状和排查依据

  3、初生时易发生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激症候群等,以1岁以内婴儿多见,随着年龄增长,发育日臻而自行消失。

  4、新生儿期窦性心律极不稳定,婴儿期易发生阵发性心动过速。

  5、小儿心律失常病因先天性因素占了一定比例。如三尖瓣下移易并发房性过早搏动、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大血管易位常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房间隔缺损常发生第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单纯心脏传导系统发育畸形可引起心律失常,如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6、如胚胎发育中,房室结区及房室束不相互连接,导致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

  7、小儿心律失常中以窦性心律失常最为常见,其次为异位心律,第三是传导阻滞。窦性心律失常中以窦性心动过速居首位,其次为窦性心律不齐,仅此两项占心律失常心电图的78 6%,二者多数为生理现象。小儿异位心律中以过早搏动(早搏)发病率最高,以室性最多,房性次之,结性较少见。传导阻滞中以第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占首位,右束支传导阻滞次之。而室性过早搏动,常找不到肯定的原因。新生儿及婴儿早期过早搏动,可随年龄的增长而自愈。

  >>>>>>因心律失常导致死亡的名人

温馨提示: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好的办法。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推荐用药
相关词条

关于我们 | 新站收录 | 留言反馈 | 网站地图 | 京ICP备13051264号-17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250号

医学导航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6 hao.med123.com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