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0-13 点击阅读:
抽动症的临床表现及易发部位?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为发声与多动运动联合抽动障碍、多种抽动症、冲动抽动症等。患儿智力一般正常,部分小儿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情绪障碍等心理问题。
抽动症有哪些症状表现?
【下肢抽动】表现为抖腿、踢腿、踮脚、旋转、甚至跪姿走路、步态异常等。
【躯干部肌肉抽动】则为挺胸、扭腰、身体扭转、腹肌抽动不容易被家长发现。
【喉部发声抽动】表现为异常发音,如干咳声、清嗓声、吼叫声,或随地吐唾沫,或口吃、语节、重音不当,或不自主的秽语、骂人、说脏话等。
【面部肌肉抽动】表现为咧嘴、噘嘴、缩鼻、扮怪相等。
【颈部肌肉抽动】表现为点头、摇头、挺脖子、耸肩等。
【上肢抽动】表现为甩手、举臂、扭臂、搓手指、握拳。
中医学对本病的论述,多散见于历代医集中。《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止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入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眨也”,“目连眨不搐,得心热则搐。” 据其临床表现,本病类似于祖国医学的慢惊风、目眨范畴,病因为“风痰”,病理因素为风、痰,病位主要在肝,但与心、脾密切相关。因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土虚木盛,风动于肝而致搐;心藏神,小儿神气未坚,易受惊吓。“惊则伤神、恐则伤志”以致神志不宁,惊惕不安;脾为生痰之源,脾失健运,痰自内生。痰动生风为发病期间重要病理机制,久病则肝肾受损,阴血暗耗。所以本病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本虚多为肝阴不足,标实为风、火、痰湿。本病可以分为阳亢风动型、痰火扰心型、风痰内扰型、脾虚肝亢型、阴虚风动型等。阳亢风动型、痰火扰心型常见于病程初起重症抽动证,在病程后期及病程长者病情加重时亦可见到;风痰内扰型多见于病程初起;病程后期及病程长见于脾虚肝亢型、阴虚风动型。
一、 阳亢风动型:
头痛,眩晕,形体消瘦,常见耸肩、摇头、扭颈、吸肚等。抽动动作频繁,动作幅度大。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数。本型常见。
病机:肝阳上亢,肝风内动
治法:平肝熄风,豁痰镇惊
选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物:生杭芍、杭菊花、双钩藤、防风、石决明、生牡蛎、牛膝、焦山栀、黄芩、天麻、僵蚕、全蝎、竹茹、胆星。
二、 痰火上扰型:
轻者心烦易怒,心情急燥,失眠;重者跳跃、谩骂、扔东西、打人或打自己。抽动动作频繁,动作幅度大。舌质红,苔少薄微黄腻,脉细数。本型少见。
病机:痰热化火,上扰心神
治法:清热泻火,涤痰镇惊
选方:重者用生铁落饮合礞石滚痰丸,轻者温胆汤合白金丸加黄连。
常用药物:礞石、郁金、天竹黄、竹沥水、茯苓、法半夏、焦山栀、丹皮、菖蒲、双钩藤、黄连、制军。
三、 风痰内扰型:
常见眨眼、嗅鼻、耸肩、吸嘴、鼓肚子、干咳清喉声。抽动动作时轻、时重;抽动动作交替出现,或经常变化,或伴有多动、上课做小动作。舌质偏红,苔薄,脉实。本型很常见。
病机:风痰内扰,阴血不足
治法:化痰止搐,养肝熄风
选方:四物汤合导痰汤加减。
常用药物:生白芍、枸杞子、蝉衣、钩藤、杭菊花、僵蚕、蜈蚣、茯苓、竹茹、陈胆星、枳实。心气虚者以甘麦大枣汤为主养心安神。
四、 脾虚肝亢型:
病程较长,乏力神疲,纳少不香,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常见耸肩、吸嘴、鼓肚子、扭动身体。抽动动作时轻、时重;较频繁。舌质淡红,苔薄腻,脉细。本型较常见。
病机:脾虚痰聚,肝阳偏亢
治法:健脾柔肝,熄风化痰
选方:六君子汤加减。
常用药物:白术、茯苓、蝉衣各10g,太子参、白芍、钩藤各15g,柴胡、陈皮、法半夏、生麦芽、炙甘草各5 g。阳亢明显者加珍珠母、生龙牡;病程长加当归、丹参、桃仁,热象明显加焦桅子。
五、 阴虚风动型:
病程长,抽动反复不愈,抽动动作较频繁,多种动作交替出现,抽动动作幅度时大时小。神疲,睡眠时好时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明显。纳少不香。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本型少见。
病机:肝肾不足,虚风内动
治法:益肾养肝,滋水涵木,熄风化痰
选方:枸菊地黄汤或大定风珠加减。
常用药物:白芍、山萸肉、枸杞子、法半夏、僵蚕、钩藤、生牡蛎、龟板、鳖甲、五味子、地黄、当归、丹参、桃仁。抽动频繁者加茯苓、远志、菖蒲。
【本文由北京金童中医医院供稿】
温馨提示: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