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诊断方法
治疗方案
白细胞介素与脑缺血

发布时间:2016-04-18 点击阅读:

白细胞介素与脑缺血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0年第3期第13卷 综述

作者:杨渊 方思羽 张苏明

单位:同济医科大学临床神经医学中心/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 430030

  白细胞介素(il)是主要由单个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一组免疫活性因子,作用于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其它细胞,共同参与机体免疫反应、应激反应和炎症的调节。近年来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il在脑缺血后表达明显增加,并通过作用于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等,一部分il(il-1、il-6)在脑缺血中发挥神经毒性和神经保护双重作用,一部分(il-8)介导脑缺血后炎性反应,参与缺血性脑损伤,其它(il-3、il-10)则保护缺血的神经元。

  1 介导神经损伤和神经保护双向作用的因子——il-1与il-6

  1.1 il-1与il-6的生物学特性 il-1可由多种细胞合成和分泌,最主要的是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内皮细胞也能少量合成。人il-1分子量为15~17 kd,活性形式有3种: il-1α、il-1β和il-1rα。il-1β是血浆和组织液中的主要分泌形式,也是脑组织中的主要形式。它不仅能协同其它细胞因子促进b、t细胞活化,而且能诱导其它炎性产物的生成,加强白细胞对血管内皮的粘附,并调节il-6、tnf-α、脑脊液及其自身的产生。il-1rα与il-1β竞争性结合il-1r可减弱il-1β的效应。il-6亦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能作用于多种靶细胞。人il-6分子量为21~26 kd,人、鼠的il-6氨基酸序列有65%同源性。il-6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网络,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有正负调节作用;使激活的b细胞成熟为分泌型浆细胞,从而间接提高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并能在il-2存在的条件下,诱导t细胞增生和向细胞毒性方向转化。

  1.2 il-1β与il-6在脑缺血中的表达 正常时只有少量il-1β和il-6表达于脑内,主要分布于海马、下丘脑、皮质。缺血后il-1β、il-6表达明显增加,增加幅度与缺血程度、持续时间相关。zhang等[1] 用抗il-1β单克隆抗体检测发现,小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15分钟后,缺血区il-1β表达即增加,1~2小时达高峰。在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中,原位杂交、northern blot等方法研究显示,皮质、尾-壳核、海马等脑区il-1β mrna明显增加(14~16倍),白质也有少量增加,同时海马各区il-1r mrna水平也相应升高(10~24倍)。缺血时间越长,il-1β及il-1r增加越明显,累及的脑区越多;其中,对缺血特别敏感的海马ca1、ca2区的il-1β及il-1r增加最显著、持续时间最长[2]。而hillhouse等[3]观察到mcao大鼠脑内il-1β表达可分为两个时相:缺血后即刻快速时相和缺血后4小时至72小时的延迟时相。其意义尚不清楚,推测可能与il-1β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和保护双重作用有关。fassbender等[4]在急性脑缺血患者周围血il-6的动态观察中发现,缺血后1小时il-6开始升高,10小时内达高峰,持续3天降至基础水平,其升高程度与脑梗死的范围及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呈正相关;loddick 等[5]则发现大鼠永久性mcao 2~24小时,缺血半球的il-6活性急剧增高;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脑脊液中il-6水平亦明显升高[6]。脑缺血后脑内il-1β、il-6及其受体表达增多,提示脑缺血可诱导其在脑内合成。研究表明,缺血后合成il-1β的细胞主要为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缺血易损区的神经元、血管内皮细胞则表达il-1r,介导il-1β的功能。il-6则主要由星形细胞合成。但对缺血后il-1β、il-6的产生途径知之甚少。有学者发现,再灌注早期生成的自由基或内源性兴奋性氨基酸可促il-1合成;局灶性脑缺血时,细胞外腺苷表达增加,后者通过与其相应受体结合而刺激il-6的表达 ,il-6的转录还依赖于nf-kappab和nf-il6的活性[7]。确切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1.3 il-1β与il-6在脑缺血中介导的双向作用  脑缺血后il-1β、il-6表达增加,表明其参与脑缺血损伤或修复过程。研究发现,il-1、il-6对中枢神经系统发挥神经毒性及神经营养、神经保护双重作用。但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如何发挥神经元保护或毒性作用的还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il-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依浓度而不同。低浓度下,il-1可协同il-6促进神经生长因子的释放、胶质增生及新生血管形成,从而在缺血局部增强神经元抗损伤和促进修复的作用[8,9]。il-6还能通过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正负调节来调节免疫反应。yamada等[10]报道,il-6可保护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对抗谷氨酸引起的细胞损伤;大鼠脑室注射重组il-6可显著减轻mcao后的神经元损伤[4]。另一方面,缺血状态下高浓度il-1可能参与神经损伤。在大鼠mcao模型中,脑室或纹状体内注射il-1β,可加重缺血性脑损伤,增加梗死面积、脑含水量和促进炎症反应[11,12]。而注射抗il-1β抗体或il-1β抑制剂znpp能减轻脑缺血后的炎症反应;脑室、纹状体或全身注射il-1rα均能明显减轻脑水肿、减小梗死灶和减轻中性粒细胞浸润[13,14],进一步证实了il-1β的脑损伤作用。il-6在脑缺血时表达增加,可诱导缺血区b、t细胞分化,增强免疫反应,引起缺血性脑损伤。如转基因小鼠il-6在星形细胞中过量表达可引起神经元损害[15];脑缺血患者血及脑脊液中il-6水平与神经元损害程度呈正相关,也说明il-6参与脑缺血的神经元损伤。然而,il-1β、il-6是如何介导脑缺血损伤的呢?众多研究提示可能有以下几条途径:(1)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促进il-2、il-8等细胞因子的合成,引起血管炎性反应;(2)促进自由基释放,引起神经元死亡[16];(3)增强兴奋性氨基酸的作用;(4)诱发发热;(5)降低脑血流。

  2 介导缺血性脑损伤的因子——il-8

  2.1 il-8的生物学特性 il-8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等产生。分子量为8~10 kd。它是一种重要的白细胞趋化因子,可趋化白细胞引起炎症反应。

  2.2 il-8在脑缺血中的表达与作用 脑缺血后il-8表达增加并促使神经元炎性损伤。kostulas等[17]报道,用原位杂交、elisa等技术发现,大多数脑缺血患者血中表达il-8 mrna的单核细胞数明显增加,血浆il-8水平与il-8 mrna 呈正相关,提示il-8参与了白细胞向缺血部位聚集的反应。有学者用il-8的中和抗体可阻止中性粒细胞的局部浸润,减轻其介导的组织损伤。在脑再灌注损伤模型中,抗il-8治疗也显示了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而且tnfα、il-1的促炎作用也是经il-8而发挥的。提示il-8可能在脑缺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性损伤中起枢纽作用,并可能成为脑缺血抗炎治疗新的靶分子[18]

  3 介导神经元保护的因子——il-3与il-10

  3.1 il-3与il-10的生物学特性 il-3主要由活化的cd4+t细胞产生。分子量为26 kd。人与鼠的il-3基因结构有45%的同源性,氨基酸有29%同源性。il-3r属于促红细胞生成素家族成员。il-3的生物学活性相当广泛,最主要是促进造血功能。在脑缺血中主要发挥神经保护作用。il-10是一种单肽链糖蛋白,成熟分子为160个氨基酸的肽链,分子量为18.7 kd。它主要由th2细胞产生,能有效地抑制t、b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从而抑制免疫应答。

  3.2 il-3与il-10在脑缺血中的表达与作用 il-3在脑缺血中主要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如向短暂性前脑缺血的沙土鼠侧脑室输注il-3可显著减轻海马ca1区神经元死亡和缺血诱导的学习无能;减少缺血引起的ca1神经元的dna片段化。其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缺血后ca1区il-3rα亚基水平的短暂上调有关。缺血敏感区ca1的il-3rα 水平比缺血耐受区ca3低得多,提示缺乏il-3r可能是ca1区缺血敏感性高的原因之一。il-3的神经保护机理可能与阻止缺血鼠ca1区 bcl-xl蛋白表达下调有关。il-3能诱导体外培养的神经元bcl-xl mrna及其蛋白表达增加,从而减轻feso4(自由基生成剂)引起的神经元损害,也提示il-3可能通过受体介导的bcl-xl蛋白的表达来发挥其神经元保护作用[19]。采用rt-pcr技术发现,大鼠永久性mcao 2小时后缺血半球tnf-α、il-1 mrna开始增加,6小时达高峰;而il-10 mrna仅在6小时检测到,支持il-10抑制tnf-α和il-1合成、减轻由它们介导的炎症反应、保护神经元的这一观点[20]。另有学者在大鼠mcao后侧脑室或尾静脉注入il-10均可显著减小脑梗死灶,也进一步证实了il-10的神经保护作用[21]

  4 前景及存在问题

  综上所述,il在脑缺血时表达均明显增加,介导脑损伤和脑保护双重作用。因此,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理,并通过各种方法使他们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而拮抗其促炎效应,可能是今后治疗脑缺血的一条新的有效途径。如针对神经损伤的il的方法有:(1)阻止其表达,如反义核苷酸;(2)抗il抗体或抑制剂;(3)可溶性受体;(4)抗il受体抗体或受体抑制剂;(5)基因敲除等方法。针对神经保护的il则可用重组il或转基因疗法等。但由于il作用的双向性、多样性和网络性及其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因此临床应用尚较困难且必须十分慎重。

参 考 文 献

  1,zhang z,chopp m,goussev a,et al.brain res,1998,784:210

  2,sairanen tr,lindsberg pj,brenner m,et al.j cereb blood flow metab,1997,17:1107

  3,hillhouse ew,kida s,iannotti f.neurosci lett,1998,249:177

  4,fassbender k,rossol s,kammer t.j neurol sci,1994,122:135

  5,loddick sa,turnbull av,rothwell nj. j cereb blood flow metab,1998,18:176

  6,martin-ancel a,garcia-alix a,pascual-salcedo d,et al. pediatrics,997,100:789.

  7,schwaninger m,neher m,viegas e,et al.j neurochem,1997,69:1145

  8,merrill je,benveniste en.tins,1996,19:331

  9,rothwell nj,hopkins sj. trends neurosci,1995,18:130

  10,yamada m,hatanaka h.brain res,1994,643:173

  11,stroemer rp,rothwell nj.j cereb blood flow metab,1998,18:833

  12,yamasaki y,matsuura n,shozuhara h,et al. stroke,1995,25:676

  13,stroemer rp,rothwell nj.j cereb blood flow metab,1997,17:597

  14,yang gy,liu xh,kadoya c,et al.j cereb blood flow metab,1998,18:840

  15,campbell il,abrahan cr,masliah e,et al.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3,90:10061

  16,stella n,estelles a,siciliano j,et al.j neurosci,1997,17:2939

  17,kostulas n,kivisakk p,huang y,et al.stroke,1998,29:562

  18,matsumoto t,yokoi k,mukaida n,et al.j leukoc biol,1997,62:581

  19,wen tc,tanaka j,peng h,et al.j exp med,1998,188:635

  20,zhai qh,futrell n,chen fj,et al.j neurol sci,1997,152:119

  21,spera pa,ellison ja,feuerstein gz,et al. neurosci lett,1998,251:189

收稿1999-03-16

  修回1999-12-13

温馨提示: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好的办法。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相关检查

关于我们 | 新站收录 | 留言反馈 | 网站地图 | 京ICP备13051264号-17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250号

医学导航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6 hao.med123.com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