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08 点击阅读:
小儿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及多种病因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小儿腹泻有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非感染因素大多数是因为喂养不当,对牛奶或食物过敏等引起的。感染因素是由各个病毒感染肠道引起的。所以要分辨宝宝是正常的生理腹泻还是病毒腹泻。以下是小儿病毒性腹泻的症状:
小儿腹泻的临床表现
(一)腹泻分期
1.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以下者。
2.迁延性腹泻病程持续2周至2月者。
3.慢性腹泻病程持续2月以上者。
(二)腹泻分型
1.腹泻:按程度分2型:轻型(单纯性腹泻)、重型(中毒性腹泻)。
(1)轻型腹泻:多为饮食因素或肠道外感染所致,或由肠道内病毒或非侵袭性细菌引起。主要是胃肠道症状,其每日大便次数多在10次以下,少数病例可达十几次,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有酸味,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皂块)和泡沫,可混有少量粘液。一般无发热或发热不高,伴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无明显的全身症状,精神尚好,无脱水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2)重型腹泻多因肠道感染引起
1)胃肠道症状腹泻频繁,10~30次/日以上,水份多而粪质少,或混有粘液的稀水便多,同时可伴有腹胀和呕吐。
2)脱水:脱水程度分轻、中、重三度。脱水性质:分等渗、低渗、高渗性三种。 脱水一般分为三度: 轻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的5%(50ml/kg)。精神稍差,皮肤干燥、弹性稍低、眼窝、前囟稍凹陷,哭时有泪,口腔粘膜稍干燥,尿量稍减少。
中度脱水:失水量约占体重的5%~10%以上(50~100ml/kg)。精神萎靡,皮肤干燥、弹性差,捏起皮肤皱褶展开缓慢,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哭时少泪,口腔粘膜干燥,四肢稍凉,尿量减少。
重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的10%以上(100~120ml/kg)。精神极度萎靡,表情淡漠,昏睡或昏迷。皮肤明显干燥、弹性极差,捏起皮肤皱褶不易展平,眼窝和前囟深陷,眼睑不能闭合,哭时无泪,口腔粘膜极干燥。
脱水性质因水和电解质丢失比例的不同,可分为等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和高渗性脱水。
(1)等渗性脱水:水与电解质成比例地丢失,血清钠在130~150mmol/L之间(300~345mg%)。各种病因所致的脱水,其失水和失钠的比例可不同,若其比例相差不大时,通
过肾脏调节,可使体液维持在等渗状态,故等渗性脱水较多见。这类脱水主要丢失细胞外液,临床上表现为一般性的脱水症状:如体重减轻,口渴不安,皮肤苍白、干燥、弹力减低,前囟及眼窝凹陷,粘膜干燥,心音低钝,唾液和眼泪减少,重者可导致循环障碍与休克。
(2)低渗性脱水:电解质的丢失相对多于水的丢水,血钠低于130mmol/L(300mg%)。这类脱水由于腹泻较重,病程较长,粪质钠常丢失极多;又因腹泻期间饮水偏多,输液时单纯用葡萄糖溶液,而给钠溶液较少,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过低,一部分水进入细胞内,血容量明显减少。低渗性脱水多见于吐泻日久不止的营养不良患儿,在失水量相同的情况下,脱水症状较其他两种脱水严重。因口渴不明显,而循环血量却明显减少,故更易发生休克。因脑神经细胞水肿,可出现烦躁不安、嗜睡、昏迷或惊厥。
(3)高渗性脱水:水的丢失相对比电解质丢失多,血钠超过150mmol/L(345mg%)。这类脱水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较高,细胞内液一部分水转移到细胞外,主要表现为细胞内脱水。如腹泻初起,有发热,喝水少,病后进食未减者,容易引起高渗性脱水。滥用含钠溶液治疗,如口服或注射含钠溶液较多(如单纯用生理盐水补液),也可造成高渗性脱水。在失水量相同的情况下,其脱水体征比其他两种脱水为轻,循环障碍的症状也最轻,但严重脱水时亦可发生休克。由于高渗和细胞内脱水,可使粘膜和皮肤干燥,出现烦渴、高热、烦躁不安、肌张力增高甚至惊厥。严重高渗可使神经细胞脱水、脑实质皱缩、脑脊液压力降低、脑血管扩张甚至破裂出血(新生儿颅内出血),亦可发生脑血栓。
3)代谢性酸中毒:病儿呼吸深快,有苹果酸味,口唇樱桃红色或口周发绀,烦躁不安或精神萎靡、昏睡。血浆碳酸氢根离子降低,PH<7.3。 小儿腹泻
4)低血钾症:患儿精神萎靡,哭声小,肌无力,腹胀、肠麻痹、尿潴留、心率减慢、心音低钝、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因心脏停搏,呼吸肌麻痹而死亡。血清钾低于3.5mmol/l,心电图可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5)低血钙症:易出现在腹泻较久或有活动性佝偻病患儿,尤其易发生在输液和酸中毒纠正后,可发生喉痉挛、手足搐搦、惊厥,一般血清钙低于2mmol/l。
6)低镁血症:当低血钙症状用钙剂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此症的可能,血镁常低于0.6mmol/l。
7)低磷血症:重者血磷可低于0.5mmol/l,患儿可嗜睡、昏迷、软弱乏力、心肌收缩无力、呼吸变浅、溶血、糖尿等。
以上就是对“小儿腹泻的临床表现”的阐述,希望对小儿腹泻患者有所帮助。如果发现宝宝有以上症状,请及时就医,防止腹泻的发生。
温馨提示: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