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4-21 点击阅读:
中医认为本病初始病机是肝气郁结,基本病机与证候实质是本虚标实。其虚者,即肾虚、阴虚、气血虚等;其实者,乃肝气上逆。治疗当从肝肾立论,以调畅气机,培育下元,最终达到恢复月经和提高生殖能力之目的。
治疗原则是:
1.调整肾气-天癸-冲任-胞宫轴,恢复生殖内分泌功能;
2.降低PRL水平,改善或消除全身症状,防止疾病加重与传变。
3.坚持治疗至月经周期及经期正常。
4.妊娠至分娩。
辨证分型:
1. 肝气郁结型:临床表现为经前乳胀或伴溢乳,月经过少、周期延后或闭经,胸胁胀痛,心情烦燥,舌苔薄白,脉弦。 治宜疏肝解郁。常用药有柴胡、麦芽、夏枯草、郁金、芍药、甘草等。
2. 肝郁化火型:临床表现为烦躁易怒,目赤头痛,口燥咽干,舌苔黄,脉弦数。 治宜清肝泻火。 常用栀子、牡丹皮、枳壳、钩藤、黄芩等。
3. 肾精亏虚型:临床表现为闭经或月经延后或月经量少色黯,不孕,性欲降低,腰膝酸软,记忆力减退, 头晕耳鸣,脉沉细或尺弱。 治宜补肾益精、 培育下元。 常用桑寄生、续断、女贞子、菟丝子、杜仲、 山萸肉、 补骨脂等平补而不过滋腻之品
4. 气血两虚型:临床表现为月经延后或闭经、色淡红,面色少华, 眩晕乏力, 心悸气短, 便溏、溢乳, 舌淡有齿痕, 苔薄白, 脉细弱。 治宜补气养血, 佐以活血化瘀, 以防因虚而滞。 常用黄芪、白术、太子参、茯苓、当归、鸡血藤、三七、鳖甲; 月经期可因势利导, 选用益母草、牛膝、丹参、 川芎、 香附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行则血行, 气充则血畅。补气养血药配伍得当可畅通气血, 调达气机, 滋养肝脉与胞宫;待脉象充盈、面色转润、 诸证缓解或月经将至时, 适当予行气活血化瘀之药, 为下一个周期打好基础。
温馨提示: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