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血液的相关知识
血液病的救命药:成分输血

发布时间:2015-06-29 点击阅读:

  将血液或血液的组成部分输给病人,以增加血量,升高血浆蛋白,从而改善循环,改变血液成分,提高血液带氧能力和增强抵抗力,这是现代医疗中最常见的一种治疗措施。
  1、输血的历史及进展
  1、1 输血的历史 人类进行输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西方医学史上最先进行输血实验的是法国的丹尼斯。1667年6月15日,他把一只羊身上的血输给一个15岁的男孩。输血是用银质管子连接小羊动脉与人体静脉的办法来进行的。由于这种输血方式造成的严重危险,这种输血方法很快遭到谴责和禁止。
  直到19世纪初期,医务人员才重新开始输血实验。英国的布伦德利注射器于1818年在伦敦盖伊斯医院进行的输血,是第一次成功的输血。最初,他只是给一些没有希望的病人输血,但是在1829年,一位大出血的病人因为输血得到了拯救。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曾大量采用输血的方式来拯救受伤的士兵。这时输血遇到的困难,主要是血凝结。医生们试图用去纤维蛋白的方法阻止血凝结,但这种方法把血液中的大多数宝贵组分都去掉了,不能令人满意。
  1900年,奥地利病理学家兰德斯坦等人发现人类有四种不同类型的血型。1910年,捷克血清学家詹斯凯指定A,B,AB和O代表这四种血型。在输血前必须进行血型检查,输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必须相容。
  早期的输血,大多数都是直接从献血者输给病人。因为从献血者身上抽出的血如果不马上输给受血者,血液就会凝结。1914年,发明出了用枸橼酸钠溶液保存血液的方法,此后可以用贮存超过3个星期,就必须用离心法把其中的红细胞除去,把剩下的液体制成粉,以备不时之需,用时用消过毒的水来稀释即可。
  1959年吉伯斯提出成分输血的概念,即根据病人的需要输入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如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以代替输全血。这使输血更为安全和有效。
  1、2 近十年来输血观念的重大改变 从输全血到成分输血的改变;从补偿性输血到治疗性输血的改变;从输血源性制品到输生物工程制品的改变;从异体输血到自体输血的改变;外周干细胞移植。
  2、成分输血
  实践证明大约80%以上需要输血治疗的病人,所缺乏的不是全血,而仅仅是血液中的某一成分。如贫血病人所需要的只是血液中的红细胞;肿瘤病人化疗后所需要的是血小板、粒细胞;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低下而大出血的病人需要补充的是血小板等等。千篇一律输给全血,病人既得不到足够治疗量所需的血液成分,其他大量血液成分既发挥不了作用,反而增加了病人循环负担(血容量增加),同时作为刺激物(免疫原)使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对日后输血将带来不同程度的输血免疫反应或产生无效性输注等不良效果。把血液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浓度制品,然后根据不同患者的需要,输给相应制品,这就是成分输血的新概念。成分输血的出现和发展,是现代输血的一个里程碑,成分输血明显地优于输全血,当今世界已把成分输血比例的高低作为衡量医院技术水平的指标之一。把能否正确的运用成分输血,作为评价医师医术水平的指标之一。
  3、成分输血的优点
  成分的浓度、纯度高;疗效好,副作用少;一血多用,节约血源;便于血液保存运输;节约病人费用;最大限度降低输血的不良反应及疾病的传播。
  4、血液成分
  4、1 浓缩红细胞输血
  适应证:
  (1)血容量正常而药物治疗无效的贫血;
  (2)手术病人的输血;
  (3)心、肾、肝功能不全者;
  (4)妊娠后期并发贫血需要输血者;
  (5)老年人和儿童。剂量:成人一次输1个单位可提升Hb约5g/L。
  注意:不能加含钙、糖的稀释液,防止凝血和溶血。
  4、2 少白细胞的红细胞(去掉80%白细胞)
  适应证:
  (1)多次输血已产生抗白细胞抗体的病人;
  (2)输血发生2次以上原因不明的发热反应者;
  (3)需要反复输血者;
  (4)准备做器官移植者;
  (5)免疫缺陷和免疫抑制者。
  4、3 洗涤的红细胞
  适应证:
  (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
  (2)新生儿溶血病的换血或输血;
  (3)免疫缺陷病人;
  (4)输血或血浆发生过敏,尤其是已有IgA抗体者;
  (5)高血钾及肝肾功能障碍者。
  4、4 年轻的红细胞(新生红细胞)
  这种制品含有较多的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生存时间长,携氧能力强。
  适应证:需长期输血的患者,以延长间隔时间,减少输血次数。
  4、5 代浆血
  代浆血是指将全血移出血浆,加入与移出量相等的以代血浆为主的保存液。代浆血具有补充运氧力的红细胞和补充血容量的双重作用,减少了由血浆引起的体抗反应。代浆血适用于同时需要纠正贫血和血容量的患者。
  4、6 浓缩血小板
  适应证:
  (1)血小板生成减少;
  (2)血小板丢失过多;
  (3)血小板功能障碍;
  (4)血小板分布异常或功能受损。
  制备:普通离心0.2×10 11 /U;机器单采3.0×10 11 /袋。
  储存、运送:22℃震荡条件下保存3天。
  剂量:儿童2u/10kg;成人每次10~16u,1~3天1次。
  4、7 粒(白)细胞悬液
  因为粒细胞离体后功能很快丧失;其抗原性强,可刺激受血者产生白细胞抗体;输注后易并发肺部合并症,且能传播巨细胞病毒;目前高档抗生素、G-CSF、GM-CSF的应用均可有效控制感染,促进粒细胞的迅速恢复。故现代输血不主张粒细胞输注。
  4、8 新鲜血浆及新鲜冰冻血浆
  适应证:
  (1)单纯凝血因子缺乏的补充;
  (2)因大量输血而伴有出血倾向者;
  (3)肝功能衰竭伴有获得性凝血障碍者;
  (4)口服豆香素类药物过量,引起的出血者;
  (5)抗凝血酶Ⅲ(AFⅢ)缺乏者;
  (6)血 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FFP);
  (7)治疗性血浆置换术。

  4、9 血浆冷沉淀
  冷沉淀属于凝血因子制剂系列,是用新鲜冰冻血浆(FFP)在2~4℃经18h融化后,4℃分离所得。冷沉淀含有Ⅷ因子、Ⅶ因子、von Willebrand因子、纤维蛋白原等。冷沉淀在临床上主要用于Ⅷ因子、Ⅻ因子、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和血友病患者使用,同时其治疗创伤、烧伤和严重感染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冷沉淀亦可冰冻保存,其在-30℃以下可保存0。5~1年。其在临床上的输注,新制备的冷沉淀直接输注即可,冰冻的融化后输注即可。

温馨提示: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好的办法。

关于我们 | 新站收录 | 留言反馈 | 网站地图 | 京ICP备13051264号-17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250号

医学导航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6 hao.med123.com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