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0-18 点击阅读:
成人每分钟心率超过100次称心动过速。心动过速分生理性、病理性两种。跑步、饮酒、重体力劳动及情绪激动时心律加快为生理性心动过速;若高热、贫血、甲亢、出血、疼痛、缺氧、心衰和心肌病等疾病引起心动过速,称病理性心动过速。
心动过速的诊断
1、体表心电图特点
(1)P波:心动过速时的P波由窦房结发出,PⅡ直立、PavR倒置。心动过速时的P波较正常窦性心律时的P波振幅稍高,在Ⅱ、Ⅲ导联中更明显。这是因为心动过速时,激动多发生于窦房结的头部,此部位系心房前结间束的起始部位,窦性激动多沿着前结间束下传所致。
(2)P-R 间期:在0.12~0.20s。
(3)P-P间期:常受自主神经的影响,可有轻度不规则。但P-P间期间差异应
(4)QRS波:形态、时限正常。心房率与心室率相等。
(5)频率:成人P波频率100~160次/min,多在130次/min左右,个别可达160~180/min。婴幼儿的心率较成人略高。不同年龄心动过速的诊断标准不同,如1岁以内应>140次/min,1~6岁应>120次/min,6岁以上与成人相同,应大于100次/min,通常不超过160次/min。个别婴幼儿的心动过速频率可达230次/min左右。
2、心动过速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的特点
(1)一过性心动过速的窦性P波频率:逐渐加快至100次/min以上,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后逐渐减慢至原有水平。心动过速时P波形态与正常窦性P波的形态相同。
(2)持续性心动过速24h动态心电图所记录的P波总数应>14.4万次。
(3)心动过速时24h动态心电图所记录到的其他伴随情况:
①P波振幅变尖或增高:提示激动起源于窦房结头部。
②P-R段下移:此系受心房复极波的影响所致。
③可有不同程度的继发性ST-T改变:或原有ST-T改变,当发生窦性心动过速时恢复正常。
④Q-T间期缩短。
⑤出现快心率依赖型阻滞、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
鉴别诊断:
1、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与窦性心动过速在P波频率上有重叠现象,故易造成两者鉴别的困难。其鉴别主要靠心电图。下列几点可助鉴别:
(1)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P′波与窦性的P波不同。
(2)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P′波频率多为100~180次/min,大多在160次/min左右。而窦性心动过速的P波频率多在140次/min以下,很少超过150次/min。并易受运动、站立、进食、情绪激动、卧床、休息、呼吸(深吸气使心率加快、深呼气可使心率减慢)等因素的影响,而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则不受上述因素的影响。
(3)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发作为突然发作、突然终止,终止时有代偿间歇。而窦性心动过速是逐渐发生的,并且逐渐终止,终止时无代偿间歇。
(4)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时的P-P间期绝对规律,而窦性心动过速时,P-P间期常有轻度不规则。
(5)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发作前后常有房性期前收缩出现,而窦性心动过速则无房性期前收缩。
(6)用压迫眼球或颈动脉窦等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不能被终止但可诱发房室传导阻滞;而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则可被终止或诱发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速的频率可通过以上方法逐渐减慢,不可能突然被终止;而停止压迫时,又可恢复到原有较快水平。
2、心动过速时出现的ST-T改变与冠心病时ST-T改变的鉴别心动过速时可表现ST段降低、T波平坦或倒置。心动过速时T-P段缩短,使P波与其前的T波重叠,此时不能将T-P段作为等电位线,去判断ST是否降低。心动过速时由于PⅡ、Ⅲ较高尖,其P波的复极波(Ta)亦较明显,其后段可延伸到ST段上,引起ST段降低,主要表现在Ⅱ、Ⅲ导联上。冠心病患者出现心动过速时,可引起冠状动脉相对性供血不足,导致ST段降低及T波改变。有些患者在心动过速后ST-T的改变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正常。所以在窦性心动过速时不能单纯依据ST-T的改变去诊断冠心病,必须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全面考虑。
温馨提示: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