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诊断方法
治疗方案
肥厚型梗阻型心肌病治疗案例

发布时间:2016-10-17 点击阅读:

  患者信息:王某,女,73岁。

  患者症状:高血压40余年,血压最高200/120mmHg,口服降压药控制。反复胸闷、胸痛、活动后气急30余年,加重2年。劳累后、情绪变化时可诱发。发作时伴有左上肢、肩部放射痛,休息及服麝香保心丸可缓解。

  2008年7月因多源性室性早博,服可达龙、慢心律治疗好转。2008年11月Holter提示Ⅱ ° Ⅰ型窦房传导阻滞(SAB),Ⅰ ° 房室传导阻滞(AVB),服异丙吡胺缓解后改服安太心。2009年10月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确诊为冠心病。

  2009~2012年先后6次因冠心病、心绞痛住院治疗。甲状腺瘤手术30余年,术后5年出现甲亢,同位素治疗后并发甲减,长期服甲状腺素100~150mg/d。2009年11月心脏MRI显示:心脏体积稍大,左室为著,左室心肌肥厚,收缩末期室间隔2.5~2.7cm,舒张末期2.1~2.3cm,下壁收缩末期2.6~2.9cm,舒张末期1.8~2.1cm,左室射血分数92.5%,每搏输出量74.3ml,左室心肌未见局部收缩减弱,结论:左室心肌增厚,考虑高血压心脏改变,心功能正常范围。

  2009年10月~20012年10月心电图(ECG)改变大致相似,均表现为:Ⅱ、Ⅲ、avF T波倒置,V 3 ~V 6 T波深倒置,avR T波直立,ⅢT波低直立,<1/10R。ST:Ⅰ、Ⅱ、Ⅲ,V 4 ~V 6 压低0.5~3mm,V 1 ~V 2 抬高1.5~2mm,Sv 1 +Rv 5 >40mm。Ⅰ ° -AVB。左室高电压。

  2003年10月因冠心病、劳累型心绞痛,头晕、心悸、端坐呼吸、下肢浮肿再次入院。

  治疗方法:

  入院查体:心界向左扩大,心率58次/min,主动脉瓣区闻及全收缩期Ⅳ级杂音,向心前区及肺动脉区、颈部传导。两肺闻及湿音,下肢可凹性浮肿至膝关节。ECG:阵发性房颤、房扑,Ⅱ ° Ⅰ型AVB,频发VPC,Ⅱ ° Ⅱ型SAB。X-线胸片示心影增大。

  入院后心脏彩超示:

  (1)左房内径明显增大,左室内径正常,左室室间隔于二尖瓣水平以下至乳头肌水平明显肥厚约21mm,左室侧壁、下、前壁及后壁,乳头肌水平以下亦明显肥厚约17~21mm,二尖瓣前叶瓣尖段收缩期前移,致左室流出道梗阻,其梗阻处内径为5mm,连续多普勒估测该处压差为108mmHg。静息状态下,室壁收缩活动未见异常。

  (2)主动脉不增宽,主动脉环及瓣膜钙化,开放稍受限,彩色多普勒示主动脉瓣轻度返流。

  (3)二尖瓣不增厚,开放不受限,轻度二尖瓣返流。

  (4)肺动脉不增宽,肺动脉血流图未见异常。

  结论:

  (1)左室肥厚伴左室流出道梗阻(梗阻处内径约5mm,梗阻处压差为108mmHg);

  (2)主动脉环及瓣膜钙 化伴主动脉轻度狭窄;

  (3)左房增大伴轻度二尖瓣返流。

  主动脉根部内径36mm(正常20~27mm),左室舒张末内径44mm(正常35~56mm),左室收缩末内径21mm(正常23~35mm),左房内径61mm(正常19~40mm),室间隔厚度20mm(正常6~11mm),左室后壁厚度9mm(正常6~11mm),射血分数(EF)值0.75mm(正常0.6~0.75mm)。心肌酶谱均正常。确诊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推荐阅读:肥厚型心肌疾病的专业治疗导航地图

  治疗:治疗心衰的同时给予小剂量倍他乐克,待心衰控制,心前区痛症状改善,择期置入心脏起搏器(Vita2DDD,Model730)。此后,倍他乐克逐渐加量,出院时为50mg/d,心绞痛完全缓解。追问病史,其胞妹患同样疾病于10年前安装心脏起搏器,并一直服用倍他乐克维持至今。

温馨提示: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好的办法。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推荐用药
相关词条

关于我们 | 新站收录 | 留言反馈 | 网站地图 | 京ICP备13051264号-17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250号

医学导航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6 hao.med123.com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