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
诊断方法
治疗方案
患上脚气有哪些常见症状

发布时间:2016-10-17 点击阅读:

  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地存在脚气的间题,对于那些脚气严重的人,别人闻起来感到难受,自己在公共场合也倍感尴尬,了解脚气的症状是很有必要的。

  脚气是足癣的俗名。有的人把“脚气”和“脚气病”混为一谈,这是不对的。医学上的“脚气病”是因维生素B缺乏引起的全身性疾病,而“脚气”则是由真菌(又称毒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洗脚盆及擦脚毛巾应分别使用以免传染他人。足癣如不及时治疗,有时可传染至其它部位,如引起手癣和甲癣等,有时因为痒被抓破,继发细菌感染,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以下为您介绍脚气的临床表现:

  本病常为急性发展期脚气,起病较急,夏重冬轻。原发损害以小水疱为主,成群或散发,壁厚。疱液清,常位于趾间、足心及足侧缘。水疱位于表皮角质层下,由于足跖部角质层较厚,水疱壁不易被穿破,周围皮肤无红晕。如果不继发细菌感染,数天后疱液可自行吸收。水疱破裂后形成环状脱屑,皮损继续向四周扩大。皮损不断向四周扩展蔓延时,部分小水疱可融合成大水疱。如果继发细菌感染,则疱周出现红晕,疱液化脓变浑浊。疱壁溃破后局部出现糜烂或肿胀。此时,如果用药不当炎症得不到及时控制,则容易引起淋巴管炎等一些并发症。

  此型脚气一般自觉剧痒难忍,有时需将水疱抓破才能缓解。经久搔抓后皮肤粗糙、变厚,常可发展为丘疹鳞屑型脚气。

  浸渍糜烂型脚气主要表现为第三和第四趾间,甚至可波及全趾间皮肤浸软,部分趾间皮肤皲裂(皲裂【译】: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手足部皮肤干燥和裂纹,伴有疼痛),有时露出红色糜烂面,有臭味。可引起丹毒、癣菌病等合并症。皮疹夏重冬轻。此型足癣的致病菌尤喜在潮湿、温暖的环境里生长繁殖。因而当其长期寄生于伴有多汗的趾间时,易致表皮层皲裂,并因湿润浸渍而发白。趾间糜烂、角质层浸渍发白是本型特点。多见于足多汗或经常穿透气性差的雨鞋、胶鞋的人,角质贮水过多而浸渍发白。遭到破坏的角质层较松软,很容易刮除而露出红斑糜烂的基底面。

  由于搔抓和摩擦,经常继发细菌感染而发生恶臭,中医称之为臭田螺。《医宗金鉴》写到“臭田螺疮最缠绵,脚丫瘙痒起白斑,搓破皮烂腥水臭……”。“脚丫破烂,其患甚小,其痒搓之不能解,必搓之皮烂,津腥臭水觉痛时,其痒方止,次日仍痒,经年不愈,极其缠绵”。此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痒感。

  如果由念珠菌引起的趾间浸渍糜烂者,自觉症状明显要比皮肤癣菌引起者为轻。如果继发感染后引起的炎症未得控制,可引起一些并发症的产生。如淋巴管炎、小丹毒、蜂窝织炎等,引起足部及小腿局部的红、肿、热、痛。并可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部分敏感体质的患者,可发生癣菌疹等疾病。收由白念珠菌引起者,有时也可致指甲及甲沟的感染。

  丘疹鳞屑型脚气四季均可发生,夏季加重。主要为足跖部鳞屑为主,有时伴有稀疏而较为干燥的小水疱,或红斑、小丘疹。丘疹鳞屑型与角化过度型常伴有甲癣。

  本型最常见,约占脚气半数以上。起病多在第三、四趾间,有红斑、丘疹和鳞屑,以后鳞屑增多,并逐渐扩散到足跖、足侧面,甚至足背,此时可形成边界清楚的环形或弧形边缘。可由水疱型或浸渍糜烂型演变而来。有时受外界因素刺激后,可向水疱型或浸渍糜烂型转变。有时因为搔抓等刺激后,皮肤更加干燥、粗厚,发展为角化过度型脚气。

  求医网温馨提示:根据致病菌及患者皮肤敏感程度的不同,自觉症状差别很大,可为瘙痒剧烈,也可无任何症状,病程较长的病人,易并发甲癣。

  【参考文献:《简明皮肤病诊疗手册》《脚气的治疗》《常见皮肤病》】

温馨提示: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好的办法。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推荐用药
相关词条
相关检查

关于我们 | 新站收录 | 留言反馈 | 网站地图 | 京ICP备13051264号-17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250号

医学导航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6 hao.med123.com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