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0-17 点击阅读:
肱骨髁上部位于肱骨下端,此外前方有冠状窝,后方有鹰嘴窝,骨质薄弱容易发生骨折。而且多发年龄为5~12岁。 当肱骨髁上骨折处理不当时是容易引起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或肘内翻畸形,虽然各种治疗方法都有改进或提高,使危害严重的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已明显减少,但仍不断发生肘内翻畸形,发生率仍然较高,治疗时必须加以注意。
患者多见于儿童,有外伤史,伤后肘关节局部不能活动,肿胀明显,肘部骨性三角关系存在,表示未脱位,肘处于半屈位,肘窝饱满,且可在肘窝触到肱骨近折端,如因肿胀,疼痛重无法作仔细检查,应迅速拍X线正,侧位片以确定骨折及移位情况。
在5~6岁以下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应注意和肱骨远端全骺分离相鉴别,因肱骨小头的骨化中心在1岁左右出现,而滑车的骨化中心在10岁左右才出现,故骨骺全分离在X线片无骨折线,桡骨纵轴线与肱骨小头关系不改,但与肱骨下端关系改变,肘部肿胀,环周压痛,单纯肱骨小头骨折,则在X线片上可以桡骨纵轴线不通过肱骨小头而确诊,在诊断中应注意桡动脉搏动及正中神经的功能。
1、伸直型肱骨髁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当跌倒时,手掌着地,暴力经前臂上传递,身体向前倾,由上向下产生剪式应力,使肢骨干与脆骨职交界处发生骨折。通常是近折端向前下移位,远折端向后上移位。如果在跌倒时,同时遭受侧方暴力,可发生远侧端lJ尺侧或挠侧移位。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 多为间接暴力引起。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屈曲位,肘后方着地,暴力传导致肤骨下端导致骨折。
2、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儿童有手着地受伤历史,肘部出现疼痛、肿胀、皮下淤斑,肘部向后突出移位,应想到脓月俄上骨折的可能。检查局部明显压痛、有骨摩擦杏及假关节活动,在督折断端,肘后三角关系正常。在诊断中,应注意有无神经血管损伤,注意观察前臂肿胀程度,腕部有无恢动脉博动,手的感觉及运动功能等。肘部正侧位片是必须的,不仅可以确定骨折的存在,更主要的是准确判断铝’折移位情况,为选择术式提供依据。
3、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受伤后,局部肿胀,疼痛.时后凸起,皮下泄斑。检查可发现肘上方压痛,后方可们到骨折端。X线照片可发现骨折的存在及典型的骨折移位,即近端向后移协,远沂端向前移位,骨折线呈由前上斜向后下的斜形骨折。由于肘后方软组织较少,折端锐利,可刺破皮肤形成开放骨折。由于暴力作用的方向及跌倒时的体仪改变,骨折5T出现尺侧或挠侧移价。少有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温馨提示: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