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
诊断方法
治疗方案
药物诱发的溶血性贫血

发布时间:2016-11-15 点击阅读:

 

  本病是因为药物进入机体后,由于免疫等因素从而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临床上出现贫血、黄疸、酱油色尿等溶血表现。 药物对造血系统的影响,溶血性贫血相对较少见,仅占10%,但急性溶血有生命危险。根据发病机理不同,药物性溶血性贫血可分为以下三种(1)药物性免疫,导致有抗体介导的溶血反应;(2)药物作用于遗传性酶缺陷的红细胞(如G6PD缺乏者);(3)药物对异常血红蛋白所致的溶血反应。本病治疗的关键在于停止使用有关药物及控制溶血的发生,防止并发症出现。

  临床表现

  1.起病急骤者可有发热,腰背痛,酱油样尿。

  2.贫血。

  3.黄疸,肝脾肿大。

  诊断依据

  1.近期有明确服药史。

  2.寒战、发热、腰背痛、酱油色尿。

  3.贫血、黄疸、肝脾肿大。

  4.实验室有溶血性贫血证据。

  5.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治疗原则

  1.停止使用有关药物。

  2.控制溶血发生。

  3.输血。

  用药原则

  1.轻症病例以口服强的松及维生素和辅助药为主。

  2.重症病例可先静脉使用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和预防并发症。

  3.贫血严重可适当输洗涤红细胞。

  4.严重病例,且肾上腺皮质激素无效情况下可以选择血浆置换术。

  辅助检查

  1.单纯药物诱发溶血性贫血者以检查框限“A”、“B”为主;

  2.更明确检查,可选择检查框限“C”。

  疗效评价

  一、治愈:1.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2.血象(血红蛋白)恢复正常。 3.溶血病因完全清除。

  二、无效:经充分治疗后,临床症状,血象及骨髓象无改变。


【本文由北总三院血液科供稿】

温馨提示: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好的办法。

溶血性贫血病因
诊断鉴别
如何预防

关于我们 | 新站收录 | 留言反馈 | 网站地图 | 京ICP备13051264号-17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250号

医学导航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6 hao.med123.com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