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尿症
诊断方法
治疗方案
如何正确诊断遗尿症

发布时间:2016-11-18 点击阅读:

  遗尿症,又称"尿床"是指3周岁以上在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知的一种病症。如3岁以下小儿遗尿并非病态,这是因为3岁以下如大脑排尿中枢发育未健全,排尿习惯尚未养成所致。若3-5岁以后仍不能自己控制排尿,夜寐自遗,则应视为遗尿症。大多发生夜间,也可在白天较少见。

  【检查】

  1、检查:须符合以下3项:

  ①5岁或5岁以上(或智龄4岁以上)反复有不自主排尿(日间或夜间)。

  ②遗尿严重程度:5~6岁儿童,每月至少有2次遗尿,6岁以上儿童每月至少有1次遗尿。

  ③不是由于神经系统损害、癫痫、躯体疾病或药物所引起遗尿。

  2、诊断原发性遗尿的原则主要为排除继发性遗尿的各种病因。

  ①病史:注意有无遗传因素,遗尿是否由婴儿开始,后来才出现者及日间有排尿症状者可能继发性遗尿。同时有便秘或神经系疾患者可能继发于神经原性膀胱。

  ②体检:作全身详细体检,特别注意肛门括约肌张力是否正常,有无脊柱裂,会阴部感觉有无减退及下肢活动是否正常。

  ③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尿培养。

  ④X线检查:平片观察有无脊柱裂,膀胱尿道造影观察有无机械性梗阻。

  ⑤尿流动力学检查:尿流率检查观察有无下尿路梗阻,膀胱内压测定观察有否无抑制性收缩。

  【诊断标准】

  1、国内标准

  须符合以下3项:①5岁或5岁以上(或智龄4岁以上)反复有不自主排尿(日间或夜间);②遗尿严重程度:5~6岁儿童,每月至少有2次遗尿,6岁以上儿童每月至少有1次遗尿:③不是由于神经系统损害、癫痫、躯体疾病或药物所引起遗尿。

  2、国际标准

  3岁以内小儿夜间无意识尿床,属正常生理、心理现象。国际一的诊断标准是:5-6岁儿童每月至少尿床两次,再大些儿童每月至少尿床一次,才诊断为遗尿症据临床,16%左右的遗尿患者具有器质性疾病,如尿道炎、膀胱炎、包皮过长等,而90%右的遗尿患者则是由心理因素造成。这些心理因素是:

  其一、婴幼儿时期排尿习惯不良。比如,使用尿布时间过长,以致幼儿从小没有养成自己控制排尿的习惯;有的母亲晚上常把孩子弄醒,强迫排尿,不管孩子如何挣扎、哭闹,反正不排尿就不让孩子离开便盆,这就使孩子对排尿产生恐惧、紧张心理,不利于培养孩子有规律的排尿习惯。

  其二、婴幼儿时期强烈的精神刺激,如地震、洪水、火灾、车祸等意外灾害造成亲人的伤亡;父母离婚,造成家庭破裂;孩子与母亲长期隔离,又没有其他成人给予感情上的补偿及生活上的照顾等。

  其三、不良的心理特征。遗尿的儿童,常有诸如孤僻、忧郁、自卑之类性格。当生活中发生某些重大变化,如入学,他们很不习惯,加上老师的严要求,终日思想负担过重而造成遗尿。

  其四、不良的教育方法。有些家长,发现孩子尿湿被褥,往往辱骂、痛打孩子,反而加重了孩子的情绪紧张,产生了羞愧感和罪咎感,容易再次出现遗尿而形成恶性循环。

  遗尿症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治疗(通过与家长和患儿分别交谈,使患儿建立信心,摒弃耻笑、嫌弃、责骂或体罚患儿的不良方法)、膀胱排尿功能训练、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和中医治疗,需要引起家长的注意。

温馨提示: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好的办法。

遗尿症病因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推荐用药
相关词条

关于我们 | 新站收录 | 留言反馈 | 网站地图 | 京ICP备13051264号-17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250号

医学导航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6 hao.med123.com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