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9-09 点击阅读:
脱水指细胞外液减少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根据其伴有的血钠或渗透压的变化,脱水又分为低渗性脱水即细胞外液减少合并低血钠;高渗性脱水即细胞外液减少合并高血钠;等渗性脱水即细胞外液减少而血钠正常。根据类型的不同其致病因素也不相同,具体如下:
发病原因:
一、高渗性脱水
1、水摄入不足
昏迷患者或精神失常患者无渴感不知要水喝且水摄入不足,或口腔、上消化道病变不能进水或水源断绝如在沙漠和意外事故中得不到水。
2、水需求增加
高热患者或在高温环境下需水量增加但补充不足。
3、水丢失过多
(1)呕吐腹泻、肠瘦、胃肠道引流使消化液大量丢失而得不到补充。
(2)尿崩症或肾小管对抗利尿激素(ADH)不敏感而排出大量稀释尿接受溶质性利尿剂(甘露醇、甘氨酸等)或高蛋白含盐饮食摄入过多而产生的渗透性利尿,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排出大量糖尿以及肾浓缩功能障碍导致肾脏排水多于排钠。
(3)高温及重体力劳动时的大量出汗。
(4)气管切开和过度换气可使水分从呼吸道大量丢失这种丢失的水是纯水,在伴有水摄入不足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高渗性脱水。
二、等渗性脱水
1、消化道中的液体除唾液胃液及结肠分泌的鼓液含钠较少外,消化道的其他分泌液钠的含量都与血浆相近,故腹泻十二指肠减压。 消化道瘦管等也是等渗性脱水常见的原因。高渗性脱水的患者仅少量补充了水也可导致等渗性脱水。
2、大量抽放胸水腹水,或胸、腹腔引流。
3、大面积皮肤烧伤导致大量渗液。
4、急性大量失血。
三、低渗性脱水
低渗性脱水常见于高渗性或等渗性脱水时只补充水而没有补充盐如上述消化液的大量丢失,利尿剂的应用、急性肾衰竭多尿期尿崩症、糖尿病以及肾浓缩功能障碍而致大量尿液的排出,大量出汗大量抽放胸、腹水,大量失血等。
发病机制:
水代谢平衡包括水的摄入和产生以及排泄两大部分,其中渴觉中枢的正常、肾脏稀释浓缩功能的正常、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与作用正常起重要作用,二者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将使水代谢处于紊乱状态。
等渗性脱水主要是细胞外液量的丢失,血容量可明显下降,出现血容量不足的表现。但因血浆晶体渗透压在正常范围,故细胞内液变化不大。因血容量减少,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兴奋,钠、水重吸收增加;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进一步增加水的重吸收。
低渗性脱水时由于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渗透压的差异,通过渗透机制的调节,将发生细胞外液中的水分向细胞内液转移,发生细胞水肿,并使细胞外液容量进一步减少。
血浆渗透压降低,使ADH释放减少,使肾脏排水增加,故在早期,可排出较多低渗尿,以尽量保持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该作用较细胞内外水分的转运发生得要早,因而虽有脱水,尿量却无减少。低钠血症和血容量减少,还可刺激醛固酮分泌增加,增加钠、水的重吸收。
由于上述原因,低渗性脱水时细胞外液容量的减少更为显著,细胞外液容量减少的症状和体征较等渗性脱水更为明显。
温馨提示: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