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
诊断方法
治疗方案
伤寒的症状表现

发布时间:2016-07-13 点击阅读:

 伤寒可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经过及免疫学检查结果作出临床诊断,但确诊伤寒则以检出致病菌为依据,潜伏期为5~21天,潜伏期长短与感染菌量有关。

  1.临床表现 典型伤寒的自然病程约为4周,可分为4期。

  (1)初期:相当于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缓慢,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头痛,腹部不适等,病情逐渐加重,体温呈阶梯形上升,可在5~7天内达到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于本期末常已能触及肿大的脾脏与肝脏。

  (2)极期:病程的第2~3周,常伴有伤寒的典型表现,肠出血与肠穿孔等并发症亦较多在本期发生,本期内疾病表现已充分显示。

  ①高热:稽留热为典型的热型,少数可呈弛张型或不规则热型,高热常持续2周左右,高峰可达39~40℃,亦有超过40℃者。

  ②消化道症状:食欲缺乏,腹胀,腹部不适或有隐痛,以右下腹为明显,亦可有轻压痛,多呈便秘,少数可有腹泻表现。

  ③神经精神系统症状:一般与病情之轻重密切相关,患者虚弱,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严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亦可呈现虚性脑膜炎表现,这些表现均与严重毒血症状有关,随着体温下降,病情亦逐步减轻与恢复。

  ④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脉搏加快与体温上升不相称)或重脉,如并发心肌炎,则相对缓脉不明显。

  ⑤肝脾肿大:本期常可触及肿大的脾脏,质软,有轻压痛,亦可发现肝大,质软,有压痛,肝脾肿大通常为轻度,随病情恢复逐渐回复正常,如并发明显的中毒性肝炎时,可见黄疸,丙氨酸转氨酶上升等肝功能异常。

  ⑥皮疹:病程第7~12天,部分患者出现皮肤淡红色的小斑丘疹(玫瑰疹),直径约为2~4mm,压之退色,略略高出皮面,为数不多,一般在10个左右,分批出现,分布以胸腹部为多,亦可见于背部与四肢,大多维持2~4天后消退,此外,出汗较多的患者可见水晶型汗疹(白痱)。

  (3)缓解期:病程第3~4周,体温开始波动,并逐渐下降,患者仍觉虚弱,食欲开始恢复,腹胀减轻,肿大的脾脏回缩,压痛减退,本期仍有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包括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仍可发生。

  (4)恢复期:病程第5周,体温回复正常,食欲好转,症状及体征均回复正常,通常需1个月左右才完全康复。

  上述经过是典型伤寒的自然病程(图1),由于患者的免疫状态,入侵菌株毒力,数量,治疗措施是否及时与适当,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是否原有慢性疾患等因素影响,临床表现轻重不一。

  2.临床类型 除典型过程外,本病又可有下列各型。

  (1)轻型:发热在38℃左右,全身毒血症状轻,病程短,1~3周即可恢复,症状不多,缺乏典型伤寒表现,易致误诊和漏诊,儿童病例不少见,亦可见于病前曾接受过伤寒菌苗预防接种者,或发病早期已应用有效抗菌药物治疗者。

  (2)暴发型(重型):起病急,毒血症状严重,病情凶险,发展快,畏寒,高热或过高热,腹痛,腹泻,休克,中毒性脑病,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中毒性鼓肠,亦可并发DIC等,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抢救,仍有可能治愈。

  (3)迁延型:起病初始表现与普通型(典型)相同,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发热持续不退,可达数月之久,弛张或间歇热型,肝脾肿大亦较显著,伴有慢性血吸虫病的伤寒病者常有此型的表现,这种患者的抗菌药物治疗不甚满意,有时需配合抗血吸虫病治疗才能控制病情。

  (4)逍遥型:全身毒血症状轻,病人常照常生活,工作,不察觉患病,部分患者则可突然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而就医。

  (5)顿挫型:起病较急,近似典型伤寒表现,但在1周左右发热等症状迅速消退而痊愈。

  (6)小儿伤寒:小儿伤寒的临床过程表现不典型,年龄越小越不典型;年龄越大,则越接近成人的疾病表现,婴幼儿伤寒,起病急,病情重,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常见,常出现不规则高热,伴惊厥,脉快,玫瑰疹较少见,外周血象白细胞数增高,常伴发支气管炎或肺炎,学龄儿童则多属轻型或顿挫型,与成人表现近似,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相对缓脉少见,白细胞数不减少,肠道病变亦较轻,肠出血与肠穿孔并发症也较少。

  (7)老年伤寒:症状亦不典型,发热不高,虚弱明显,易并发支气管肺炎与心功能不全,持续的胃肠功能紊乱,记忆力减退,病程迁延,恢复缓慢,病死率较高。

  3.复发与再燃

  (1)复发:本病易有复发,复发率一般为10%左右,早年应用氯霉素作为特效治疗,复发率曾报告上升达20%,患者在热退后1~3周,临床症状再次出现,但常较轻(偶有较初发严重者),病程约1~3周,血培养可再获阳性结果,复发多为1次,2次者少见,偶有复发3~4次或以上者,复发的原因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潜伏在体内病灶巨噬细胞内的伤寒杆菌重新繁殖,并入侵血循环,再次引起菌血症而致,复发多见于抗菌治疗不充分的患者。

  (2)再燃:在病程的2~3周左右,体温开始波动下降的过程,尚未达正常,持续5~7天,发热又回复上升,再燃时症状可稍明显,血培养可再次阳性,再燃的机制与复发相似。

温馨提示: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好的办法。

关于我们 | 新站收录 | 留言反馈 | 网站地图 | 京ICP备13051264号-17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250号

医学导航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6 hao.med123.com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