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17 点击阅读:
痣色彩多呈深褐或墨黑色,单个无色。体现滑润或拱起,可有毛发。大多面积较小;规模广大面积无穷亦见。除肌肤外,粘膜也可发作。临床上在对色痣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应该要注意患者的年龄、皮损以及色痣的颜色,
【诊断】
1、多在出生时发病,随年龄增大,青春期扩大迅速,成年后多停止生长。
2、根据痣细胞巢分布不同,分为三类:位于表皮真皮交界处称交界痣;位于真皮浅层称皮内痣;具有交界痣与皮内痣两种成分者称为混合痣。
3、交界痣以掌跖及生殖器等处常见;皮内痣以头颈部较常见;混合痣见于身体任何部位。
4、交界痣为黑色或黑褐色,表面光滑,无毛,稍高或不高于皮肤;混合痣外观与交界痣相似,但更高,可以长毛;皮内痣呈半球形隆起,光滑,边缘规则,可有毛。
5、皮内痣较稳定,交界痣和混合痣受到某些刺激后,可变黑、增大、溃疡、出血。周围出现卫星状损害时,应警惕恶变。
【鉴别】
1、原位癌。1912年由鲍温(Bowen)氏首先报道,故又称鲍温氏病。是一种皮内鳞状细胞癌,属角化不良的癌前病变。临床表现:皮损初为浅褐色小斑片,以后逐渐长大,相互融合呈斑块状,常有灰黄或黑褐色厚痂,或表浅糜烂形成溃疡。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本病全身均可发生。组织病理:表皮角质增厚和角化不全,棘细胞增生,有大小形态不等异型细胞,胞核较大,染色不均,称为鲍温氏小体。
2、基底细胞癌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是基底细胞恶性增殖所致,可能与日光及离子辐射损伤有关。临床表现:初为豆粒至扁豆大坚硬结节,表面有暗灰或黄褐色痂皮,癌组织潜伏其下。皮损继续发展形成溃疡,其特征是中央稍凹陷,周边略隆起呈堤状。指盖到硬币大小。多见于老年人,面部、鼻周围、眼眶周围多见。病程缓慢,一般不发生转移。组织病理:肿瘤来自基底细胞呈栅栏状排列,肿瘤与基质之间存有裂隙。
3、鳞状细胞癌又称棘细胞癌或表皮样癌。常在放射治疗、梅毒、慢性溃疡、烧伤瘢痕、日光性角化病、皮角及肉芽肿等皮肤损害基础上发生。临床表现:初为豆粒大坚硬结节,多呈红色,表面粗糙,典型的呈烂菜花状,破溃后形成溃疡,有恶臭。多见于50岁以上的男性。好发于头、面和颈部,易发生转移。组织病理:癌组织呈团块状或条索状,浸润真皮甚至皮下。
4、恶性黑色素瘤。本病又称痣癌、黑素癌。体表的黑痣或色素性母斑,经长期刺激、不彻底治疗及活体检查等可诱发本病。临床表现:皮损初为黑色扁平或稍隆起的斑块,以后迅速增大,呈大小不等的乳头瘤样黑色结节或菜花状,可破溃形成溃疡,有黑色渗液。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好发于足部,也可发生在其他部位。本病是一种极恶性癌。组织病理:癌细胞形态与痣细胞相似,但显著变异。有黑色素的梭形细胞,组成带状或巢穴形细胞团。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如色素痣出现刺痒、微痛或颜色加深或增大,应尽早手术治疗。位于手背、足底、腰围等易于常受刺激性部位的色素痣也应手术治疗。
温馨提示: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