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状胃炎
诊断方法
治疗方案
引起疣状胃炎的病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6-10-25 点击阅读:

  疣状胃炎又称痘疱状胃炎或慢性糜烂性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其特点是再发生或持续性胃多发性糜烂,原因不明。糜烂呈特征性的疣状,多数分布于幽门腺区和移行区范围,少数可见于整个胃。其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大多小于10毫米,高约2毫米,亦有呈条状的,多数隆起中央有陷糜烂,色淡红或覆有黄色薄膜。

  胃镜下见到多数同质性疣状病损的典型病例,诊断一般并不困难,但如遇到单个或两个呈不规则隆起的病损时,须与II型早期胃癌,息肉,假性淋巴瘤相鉴别。另外,浅表性胃窦胃炎也可出现糜烂,一般为平坦型糜烂,但也可呈隆起型糜烂,此时与本病鉴别有一定困难。不过,一般浅表性胃窦炎常有胆汁返流,幽门螺杆菌感染,或服用过非甾炎的消炎镇痛药,且糜烂灶数量少,一般数天,数周至3个月可消退。对疣状胃炎的诊断,主要依赖内镜检查。本病与目前已知的慢性胃炎的原因无关。

  疣状胃炎病因及发病机制

  HP感染

  据国内外报道,HP感染为病的主要病因。外国37例疣状胃炎89%有HP感染,用泌剂治疗2--3周后,患者临床症状、内镜表现及粘膜炎症细胞浸润等均有明显减轻,同时78%患者HP消失。国内也有相似报道。

  免疫机制异常

  部分学者认为疣状胃炎可能与变态反应有关。andret等提出本病可能与局部组织Ⅰ型变态反应有关。他们证实在疣状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有含IgE的免疫细胞浸润,胃体和胃窦部的免疫细胞中含IgE的细胞分别占11%和12%,萎缩性胃炎分别为3%和2。5%,正常者胃体和胃窦分别为2%和1%。可见疣状胃炎粘膜层的IgE细胞明显增高。有学者用色甘酸二钠或H2(-)剂治疗疣状胃炎,一个月以后临床和内镜检查有明显改善,胃粘膜IgE细胞也相应减少。

  高酸学说

  本病学与DU和或GU合并存在,是否有共同的发病机制尚无统一意见。消化性溃疡虽然非直接来自疣状胃炎,但二者并存的机率很高。认为疣状胃炎与胃酸高有关。H+逆扩散入已存在炎症的胃粘膜细胞所至。且合并此病者,溃疡难愈合或易复发。本病与消化性溃疡的分布年龄相似,多见于青壮年患者。

  特别提示:疣状胃炎多见于30-60岁,男性多见。其病程较长,有的几个有内自行消退(未成熟型),有的可持续多年(成熟型),少数发生恶变。临床上检出的疣状胃炎有明显的上消化道症状,多为上腹痛,其次为反酸、腹胀、食欲低下、恶心、呕吐、上消化道出血及体重下降等。体征主要为上腹压痛,少数患者有消瘦及贫血。

温馨提示: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好的办法。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推荐用药
相关词条

关于我们 | 新站收录 | 留言反馈 | 网站地图 | 京ICP备13051264号-17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250号

医学导航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6 hao.med123.com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