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
诊断方法
治疗方案
痢疾临床表现

发布时间:2015-04-24 点击阅读:

痢疾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伴全身中毒等症状。婴儿对感染反应不强,起病较缓,大便最初多呈消化不良样稀便,病程易迁延。3岁以上患儿起病急,以发热、腹泻、腹痛为主要症状,可发生惊厥、呕吐。志贺氏或福氏菌感染者病情较重,易出现中毒型痢疾,多见于3-7岁儿童。人工喂养儿体质较弱,易出现并发症。

菌痢按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菌痢2类,其临床表现分述如下:

(1)急性菌痢按临床表现分为4型,即普通型、轻型、重型和中毒型。

①普通型:急性起病,体温达39℃ -40℃,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每日大便10-20次,初为稀便或呈水泻,继呈脓血便,左下腹压痛伴肠鸣音亢进,里急后重明显。如能及时治疗、可于数日内痊愈,自然病程1-2周,少数转为慢性。

②轻型:较普通型全身毒血症状和肠道症状表现轻,大便次数10之内,有稀水样便,无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不明显,易误诊为肠炎或结肠炎。少数转为慢性。

③重型:高热、呕吐、腹痛、里急后重明显,排脓血便,偶尔排出片状假膜,每日达30次以上,甚至大便失禁,严重者出现脱水和酸中毒症状,多见于老年、体弱。营养不良患者。

④中毒型:此型多见于3-7岁儿童。起病急剧,体温迅速升至40℃ 0-41℃,伴有头痛、畏寒、惊厥或循环障碍等症状。本病常无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胃肠症状也不严重,且多在出现惊厥后6-12小时才发生。中毒型多表现为以周围循环衰竭为主的休克型;以脑水肿与颅内压增加等脑部症状为主的脑型,以呼吸与循环衰竭同时存在为主的混合型。

a.休克型:早期患儿面色灰白,口周青紫,肢端发冷,指趾甲苍白,心率和呼吸增快。随病情发展,面色变灰,指趾甲、口唇发绀,皮肤发花,心率每分钟达160次以上,心音低钝,脉细弱,意识不清。晚期伴心力衰竭、休克肺、DIC(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b.脑型:多见于学龄前儿童,乳儿和学龄儿童相对少见。患儿初起意识清醒,突然出现惊厥、四肢抽动,两眼上翻。严重者反复出现。开始每次惊厥后意识尚清,以后逐渐萎靡、烦躁或嗜睡,直至昏迷。患儿面色灰白,且体温越高面色越灰,神经症状也越重。脑水肿、脑病可引起呼吸衰竭,则治疗较为困难。因此若见患儿面色发灰、心率相对较缓及反复惊厥,都是颅压增高的征兆,要积极处理,以防呼吸衰竭发生。

菌痢有脑水肿时,眼底改变并不明显,不能以此来判断有无脑水肿。

C.混和型:脑型和休克型表现同时存在,病情最严重,病死率高达90%以上。

(2}慢性菌痢 病程在2个月以上。由于急性期治疗不及时,或因患儿体质弱、营养不良、佝偻病、[[寄生病程久者可出现消瘦、乏力、轻度贫血等现象虫]]、贫血等合并症所致,也可因耐药菌株引起。慢性痢疾也分为三型。

a.慢性迁延型 急性菌痢时轻时重、迁延不愈,长期腹泻可致营养不良、贫血、乏力等症状,此型最常见;

b.急性发作型 慢性痢疾隔段时间急性发作,但发热和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

c.慢性隐匿型 有急性痢疾病史,无明显临床症状,大便培养可发现病原体,结肠镜检可发现肠道炎症和溃疡;    

温馨提示: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好的办法。

关于我们 | 新站收录 | 留言反馈 | 网站地图 | 京ICP备13051264号-17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250号

医学导航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6 hao.med123.com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