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如何救治
九成心肌梗塞可预测 心肌梗塞诱因可预防

发布时间:2015-06-18 点击阅读:

人的动脉粥样硬化其实从婴儿期已经开始,它是一个缓慢进展、逐渐加重的过程,可以说动脉粥样硬化伴随人的一生。动脉粥样硬化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心脑血管事件,但在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如果出现了动脉粥样斑块的突然破裂和血栓形成,就会导致心梗等心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可以说血栓形成是心血管病中的“第一杀手”。
专家介绍说,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粥样斑块破裂是瞬间的事情,动脉内血栓形成只需要几秒钟就可以导致心肌梗塞、中风等心脑血管意外。因此,对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进行预测性检查显得非常重要。
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是发生心梗的最主要因素,这类高危人群可以到医院做血液和血管方面的检查,比如做一个冠状动脉ct检查,了解是否存在早期冠心病和有无血栓形成的早期征象,通过这些检查,可预测九成左右心梗的发生。
一般的患者一两年做一次预测性检查就可以了,但对于已经发生过心梗的病人,为预防再次心梗的发生,可能半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要做一次检查,将危险降到最低点。
为了预防血栓形成,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和调节生活方式外,很关键的是进行抗栓治疗,比如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而对于已经发生过心梗的病人,则应在此基础上加用波立维和克赛,进行强化抗栓治疗,可以达到有效防止心梗再发的作用。
心肌梗塞前兆
临床经验表明,心肌梗塞前兆时,应高度怀疑无痛性心肌梗塞的存在。
近期内,屡次发生胸背部闷胀、沉重或气短。
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气短,不能平卧,咳嗽,咳白粘痰或粉红色泡沫痰。
突然出现心慌、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
老年人突发的神志不清或意识丧失。
糖尿病人出现昏迷者。
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尤其在近期内出现者。
突发的不明原因的晕厥或抽搐。
由于心肌梗塞的预后与疼痛的程度无关,并且无痛性心肌梗塞由于老年人好发,且就诊晚,并发症多,易误诊漏诊等原因,死亡率反而高于有疼痛症状者。因此,临床上当遇到上述情况时,应及时做心电图等相关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一、梗塞先兆:
多数病人于发病前数日可有前驱症状,心电图检查,可显示st段一时性抬高或降低,t波高大或明显倒置,此时应警惕病人近期内有发生心肌梗塞的可能。
二、症状:
(一)疼痛:心肌梗塞前兆为此病最突出的症状。发作多无明显诱因,且常发作于安静时,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久,有长达数小时甚至数天,用硝酸甘油无效。病人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少数病人可无疼痛,起病即表现休克或急性肺水肿。
(二)休克:20%病人可伴有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病人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10.7kpa(80mmhg),甚至昏厥。若病人只有血压降低而无其他表现者称为低血压状态。休克发生的主要原因有:由于心肌遭受严重损害,左心室排出量急剧降低(心源性休克);其次,剧烈胸痛引起神经反射性周围血管扩张;此外,有因呕吐、大汗、摄入不足所致血容量不足的因素存在。
(三)心律失常:约75-95%的病人伴有心律失常,多见于起病1-2周内,而以24小时内为最多见,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如室性早搏,部位病人可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而猝死。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也不少见,室上性心律失常较少发生。前壁心肌梗塞易发生束支传导阻滞,下壁心肌梗塞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律失常多见于心房梗塞。
(四)心力衰竭:梗塞后心脏收缩力显着减弱且不协调,故在起病最初几天易发生急性左心衰竭,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烦躁、不能平卧等症状。严重者发生急性肺水肿,可有紫绀及咯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后期可有右心衰竭,右心室心肌梗塞者在开始即可出现右心衰竭。
(五)全身症状:有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增快等。此主要由于组织坏死吸收所引起,一般在梗塞后1-2天内出现,体温一般在38℃左右,很少超过39℃,持续约一周左右。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一种危重表现,心肌梗塞前兆特别是在发病后的24小时内,死亡率最高,约有1/3—1/2的心肌梗塞患者在住院前死亡。若能及早发现梗塞前先兆症状并予以处理,至少可避免梗塞发生或使梗塞范围缩小。
心肌硬塞常见的诱发因素情绪激动;劳累过度;饱餐,尤其是进食脂肪过多的食物太多,造成本来已经狭窄的冠状动脉内形成血栓;大手术。此外便秘后用力解便、各种感染、休克、持续较长时间的心动过速及气候突变等,也可使冠心病患者诱发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塞常见的先兆症状:
1、心绞痛发作较前频繁,疼痛持续时间长,疼痛程度重,轻微活动甚至休息状态下也可出现心绞痛,服用硝酸甘油效果不明显,常伴有出汗现象,疼痛发作时患者烦躁不安;2、胸闷多伴随心绞痛同时出现,也可出现活动时心慌气短;3、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咳嗽、咳泡沫样痰等急性左心衰症状;4、有时患者自感心慌气急,心肌梗塞前兆触摸脉搏为不规整脉,此症状可反复频繁出现;5、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嗜睡、烦躁、头晕、恶心、呕吐或腹泻等感冒症状或胃肠道症状;6、无心前区疼痛等不适,而表现为牙痛、胃部不适、左侧肩肿部酸痛。
急性心肌梗塞可在患有冠心病心绞痛的青、中、老年人中发病,且因症状不典型不易被重视而延误诊断。因此,有以上症状表现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心肌梗塞诱因的预防
急性心肌梗塞多突然发病,常伴有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患者经常表现为焦虑、紧张、恐慌、急躁,这些负性情绪对疾病极为不利。负性情绪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冠状动脉供氧、供血进一步减少,心肌坏死范围扩大。同时,还可引起脂肪、糖原分解,增加血液中脂肪含量,加重动脉硬化。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促进疾病痊愈。
当人处于疾病状态下,无论他是什么工作背景,一旦进入医院的环境中,心理防线就会变得及其的敏感和脆弱,鼓励和增强自信心,充分的认识到疾病的本质,了解自己应付有的责任,努力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治疗。是很重要的心理治疗过程,其实,很多病多是病人的心理负担过重,反而加重了病情。详细了解每个病人的个性、习惯,针对不同性格的人给予不同的心理疏导,是医护人员的责任,也是每个关心爱护病人的家属和朋友们所应该给予的关爱。除去临床上的治疗,合理调配饮食,保持大便通畅等也是非常重要的注意事项。

心肌梗塞患者因心搏出量下降,加上绝对卧床,胃肠蠕动减弱,消化功能降低,故应给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保证能量供给,避免进食脂肪、胆固醇高的食物,以免进一步加重动脉硬化。避免饱餐而加重心脏负担,禁止饮酒、吸烟。多进食一些水果蔬菜类食物,卧床后,服果导片或泡饮潘泻叶等润肠剂或缓泻剂,保证大便通畅。
急性心肌梗塞在发病1~2周应绝对卧床休息。但由于心前区疼痛,患者难以忍受,有的躁动不安,有的患者疼痛过后,认为一切正常,不听医护人员劝告,随意下床活动。应该让病人认识到活动会导致病情恶化,在恢复期,应循序渐进,切忌求之过急。
健康是每个人的财富,拥有健康,即拥有美好幸福的生活,健康的前提就是要对自己的身体有清楚的认识,及时合理治疗,正确用药,不延误病情,还要具备对疾病的基本认识。

温馨提示: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好的办法。

关于我们 | 新站收录 | 留言反馈 | 网站地图 | 京ICP备13051264号-17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250号

医学导航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6 hao.med123.com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