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高发传染病
秋季需要严防哪些传染病?

发布时间:2015-06-17 点击阅读:

  进入秋季,气温变化大,初秋时,气温较高,一些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高发,到了晚秋,气温逐渐下降,风大干燥,这时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因此,秋季加强传染病的防治,对维护身体健康很重要。

  提防“吃进去”的病

  提到秋季传染病,人们最常想到的就是胃肠道疾病,常见的包括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等,通过被污染的水、食物传播,临床多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等。这类疾病均属于“吃进去”的病,目前正是高发季节,患者以幼儿和青少年为主。据专家介绍,预防肠道传染病其实很简单,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一旦出现类似感染性腹泻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治疗。

  另外,食源性疾病同样是“吃进去”的疾病。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症状,也有患者伴有发热甚至脱水迹象。专家指出,9月恰逢新学期开始,又是教师节、中秋节,宴席随之增加,各餐饮企业、集体食堂尤应重视食品卫生,清洁食具,加强预防。市民家庭聚餐、办酒宴时,也要留心食品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吃变质或不熟的食品。

  如: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伤寒杆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较强,能耐低温,但对热和干燥的抵抗力弱,加热到60摄氏度经15分钟或煮沸后即可杀灭.病人从潜伏期开始即可经由粪便排菌,通过污染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和蟑螂而传播.水源污染是本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且通常是爆发流行的主要原因.食物受污染也可引起流行。散发病例则大多与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有关。人对伤寒杆菌普遍易感,病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本病终年可见,以夏秋季最多。起病缓慢,发热是最早的症状,伴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和咳嗽等。体温呈阶梯形上升,于5-7天内达39-40度,腹部不适,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等神经系统症状。肝脾可出现肿大。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痢疾杆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水果、蔬菜以及10度的水中能生存10天。故有时可引起食物型或水型爆发流行,本菌对各种化学消毒剂,如75%酒精、2%来苏、1%漂白粉液、0.1%新洁而灭均很敏感,易被杀死。病菌随病人或带菌者粪便排出,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手、生活接触、被污染食物、水源或借苍蝇等方式传播。任何降低抵抗力的因素如受凉、过度疲劳、营养不良、暴饮暴食或其他慢性疾病均有利于它的发生。本病潜伏期多为1-2天,典型表现为急性发热、有阵发性腹痛、腹泻时有黏液或脓血便,明显有肛门下坠感、左下腹压痛。中毒型急性发作时,可出现高热和感染性休克症状。对于上述肠道传染病的预防,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措施。(一)管理传染源 病人应按肠道传染病隔离,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二)切断传播途径 主要是搞好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不暴饮暴食,饭前便后洗手,隔夜饭菜和买回来的熟食要重新煮透;餐具、食物要防蝇,餐具煮沸消毒,生熟刀板要分开,生食瓜果蔬菜要洗净。杜绝生吃水产品。采购食品时,选择新鲜食物,病死的家禽,畜,不新鲜的水产品不要购买,不喝生水。

  提高免疫

  对抗“吸进去”的病

  还有一类传染病也是市民此时最不可忽视的,那就是呼吸道传染病。据介绍,9月份学校开学,人群的聚集性增加,季节性流感等呼吸道传播疾病开始流行,细菌和病毒通过空气传播或飞沫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发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咳嗽、流涕等。预防上,应多开窗通风,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手部清洁。同时,还要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并随着天气变化增减衣物。

  如:

  流行性感冒 是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病毒直接从人传播给人,生存于鼻腔或咽喉黏膜上的病毒,因咳嗽、打喷嚏和黏液一同飞散在空气中,侵入别人的鼻腔、咽喉而传染。本病的症状是起病急,剧烈头痛,畏寒,发热,全身酸痛、无力,全身症状较重。预防:1最佳途径就是接种疫苗。2病人用过的餐具、用具、衣物等,健康人都不要随便使用,要用开水煮沸消毒。3在流感流行期间,少到人多的地方去,不访亲探友,不去公共场所,更不要到病人家去串门。尽量减少集会。外出戴口罩。4 搞好室内外卫生,常开窗户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坚持湿式扫除,防止尘土飞扬,被褥经常曝晒。5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注意劳逸结合。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人与人之间呼吸道传播是本病传染的主要方式。其临床表现有全身疲乏、失眠、盗汗、午后潮热、咳嗽、咳痰、咳血、胸痛及呼吸困难等。预防:1搞好预防接种。2加强社会性的宣传管理工作。3治疗原发病是预防治疗肺结核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此外,专家提醒,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也不能忽视。目前,市民衣着仍然较为单薄,犬、猫等抓伤、咬伤率仍旧高于冬季。因此,一旦遭遇此类情况,市民应及时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并尽早接种狂犬病疫苗。同时乙脑多数为隐性感染,病毒通过蚊虫传播。潜伏期4至21天,主要表现有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以及颈部强直等。病程3-5天会出现惊厥昏迷,重者出现呼吸衰竭。预防关键是灭蚊防蚊、乙脑灭活疫苗接种及降低动物圈带病毒率,从而保护易感人群。

温馨提示: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好的办法。

关于我们 | 新站收录 | 留言反馈 | 网站地图 | 京ICP备13051264号-17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250号

医学导航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6 hao.med123.com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