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已经走过59年光荣历程,全面建设不断实现跨越发展。目前,已成为中国临床航空医学医疗和研究的领军基地,成为中国国防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阵,成为促进人民健康水平、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
艰苦创业 承载重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人民空军的战机首次编队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空军总医院的神圣使命由此诞生。1950年5月,空军决定在北京建立空军医院。1954年7月,番号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
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时代。一批批政治、军事、医务干部和优秀大学毕业生,从新中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北京,参加医院的创业工作。
空军总医院是新中国军事航空医学的发源地。从建院起,主要承担空军飞行人员航空病、常见病诊疗防治研究,医学鉴定任务;担负着空军部队及联勤部队官兵的健康保障和疾病救治。在此基础上,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积极帮助地方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卫生帮扶工作。
1978年,科学春天催生医院腾飞。到上世纪末,医院创建发展起一批促进航空医学发展,提升大众健康的国家和军队重点学科,形成了面向战场、适应市场的优势学科群。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部队医院,还面向广大地方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医院迅速迈进国内、军队医院第一方阵行列。1994年,成为国家和军队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和国际爱婴医院,2012年,高分通过“三甲”医院复评。如今,医院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正在向研究性医院迈进。目前,总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突破30万平方米。实际展开床位1000余张。设50多个专业科室。拥有高端医疗设备等总价值5.9亿元,年门诊量200多万人次,收治量约4万人次。
砺剑卫勤 不辱使命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军事飞行人员体格鉴定标准还是一个空白,医院党委积极组织科研攻关,实现了我国航空医学飞行鉴定的重大突破。
随着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1996年11月,医院接受了“921工程”的重任。神州五号、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见证了医院卫勤保障实力。2009年8月,医院又完圆满成我国第二批预备航天员和首批女预备航天员的初选任务。
2010年1月,医院党委作出《关于大力加强临床航空医学建设的决定》,成立了临床航空医学研究所。短短几年,收获累累硕果。临床航空医学两项军队“十二五”后勤重大科研项目成功开展;1项科研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多项军事航空医学科研及相关项目成功立项或获得高等级奖项。 医院始终把为部队服务放在首位,确保军人诊疗“三优先”,开辟设立3个专用诊室;连续3年出台《加强为部队服务措施》。
医务人员始终与部队官兵并肩作战。建院以来,医院先后组派医疗队,投身于老山战役等的战地救护。圆满完成国庆60周年大阅兵、赴利比亚执行人员大规模撤离、中俄联合军演等卫勤保障任务。每年组派多批医疗队深入边远基层部队开展巡回医疗、技术培训和对口支援。
历史见证着这些时刻。1960年4月,医院成功抢救了162名苯中毒的中学生。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医院组派医疗队,夜以继日抢救伤员。“98抗洪”留下矫健身影,抗击非典、奥运安保流淌着热血和汗水。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医院组派100多人医疗队奔赴灾区第一线参加抗震救灾,全程历时69天,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光荣称号。积极开展医疗技术帮带,医务人员足迹踏遍西藏、新疆、甘肃、内蒙等西部地区。自2009年医院启动“心蕾工程”以来,累计救治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先心病患儿1042名。医院被国家民政部、总政治部评为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单位。2013年以来,医院精心历练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空运医疗队,圆满完成野战医疗所和空运医疗队各项演习演练卫勤保障任务。
励精图治 人才兴院
人们不会忘记建院之初的“圣约翰七君子”这7位老专家。他们建国之初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却放弃出国机会,携笔从戎,投身空军总医院建设,成为一代青年的楷模。
改革开放之初,18位年轻医务工作者走进空军总医院,为处于新老交替阶段的医院注入了青春与活力,被称作“十八棵青松”。一大批高学历人才从地方特招入院,更为医院建设带来了勃勃生机。
在医院麾下,凝聚着一批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空军首席专家冯天有,是我国“新医正骨疗法”创始人,他创立的独特治疗手法——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被国人称作“冯氏手法”,获得全国科学大会一等奖和军队科技成果一等奖。著名皮肤病专家蔡瑞康,冒着枪林弹雨8上老山前线,为官兵治疗皮肤病。总部领导评价说:“解决了我军自渡江战役以来困扰部队的难题。”
心血管内科专家胡锦心8年如一日潜心研制中药参芍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心血管外科专家解士胜研制“野战便携式胸肋骨牵引架”和临床实验室专家刘亚宁研究的“超微弱发光技术”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心血管内科专家江一清,在国内首次证实并提出了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早期防治的新方法。
进入新世纪,一批中青年专家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代的学科带头人。
医院创新开展公开遴选科室领导后备人选活动,建立了群众推荐、岗位胜任力测评、专家面试考核和党委综合确定的“四位一体”后备人才选拔新机制,遴选出的69名后备人选,有34名已提升使用。2015年医院试行科室领导聘任制,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模式,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变“相马”为“赛马”,营造出医务人员干事创业、锐意进取、敢担重任的生动局面。
医院党委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采取闭环式训练使用方法,搭建去行政化专家继续在医疗事业上追求为患者服务的平台。重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通过健全教学组织管理体系、完善配套教学政策制度、持续创新改进培训方式等具体措施,持续提升培训质量。目前,医院共有内科、外科、麻醉、口腔等11个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为进一步拓宽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渠道,调动医务人员岗位成才积极性,医院选拔培养高素质临床技术专家,建立了可持续发展名医梯队,确立了第一批临床医学终身荣誉专家和知名专家;为加强临床航空医学建设,医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书》,真正实现医工结合领域的突破;为加大科室层面与国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协调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耳鼻喉科来院进行专项帮带培训,增长知识、拓宽思路,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努力实现医院学科建设战略目标,推动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快速提升。
目前,医院拥有全军科技领军人才及培养对象2人,空军首席专家1人,空军级专家13人,高层次科技人才76人,1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4人任中华医学会副主任以上委员,2人任军队和北京市主任委员,32人次任军队和北京市副主任委员。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近30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近400人。医院是第二、三、四军医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等10余所高等院校的临床教学医院。是国家级、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具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25名;有34个博士、硕士联合授权点;2015年,在站博士后17名,在院研究生、实习生、进修生及住院医师600余名。已成为军队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科创新 科技强院
科技创新是学科发展的不竭动力。医院拥有中西医结合正骨治疗科、皮肤科、中医学科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专科专病中心,1个全军皮肤病研究所,8个全军医学专科(专病)中心,设有空军招飞体检队,以及一批具有特色的学科。
医院追踪国际医学科技发展,开展了肝、肾移植,胰—肾联合移植,眼角膜移植等多器官移植应用研究;半相合骨髓移植、干细胞移植临床研究;三维适形定向放射治疗肿瘤应用研究;纤维内窥镜技术应用研究;各种激光治疗技术应用研究;飞行员飞行心理指导干预;以及腹腔镜、关节镜等各类介入微创技术等。
加大了高、精、尖医疗设备投入力度,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患者诊疗全过程实现了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院内网连接了1000多台医生、护士工作站和机关办公终端。新门诊大楼建筑群的主体建筑即将浇灌封顶。
医院科研工作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截止2014年,承担国家、军队及北京市课题110余项;“十二五”以来,获得军队和北京市三等奖以上科研成果36项。
加大学科建设力度,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对全院所有学科把脉定夺。近年来,医院党委以“转型提速”为关键词,以发展“院中院”“研究所”“学科中心”为平台,着力打造有航空医学特色的拳头学科技术,形成了以“5566”医院全面建设为蓝本、以“军队三甲医院+优势学科特色+临床航空医学”为框架的技术发展新格局。医院先后组建成立“皮肤病医院”和航空航天医学睡眠中心、心脏中心,启动分子病理室建设,明确了临床航空医学重点实验室功能定位。2014年,医院成为军队研究型医院示范单位,皮肤科和空勤科被总部评为军队研究型学科建设示范单位。
文化引领 打造品牌
医院大力弘扬“姓军为兵,服务人民,救死扶伤”的优良传统,总结提炼出“精益求精、满腔热忱”的服务理念,建立完善医德医风管理监督机制,深入开展“真情服务患者,做患者贴心人”评选活动,组织开展有声有色的空天文化系列活动,形成“院兴我荣、院衰我耻”浓厚氛围。全院近百个党支部、1000多名共产党员在医院各项工作任务中,当先锋,打头阵。
医院多次被评为全军为部队服务先进医院,全军优秀医院、全国百强医院、2011年改革创新医院;医院党委多次被空军党委评为师旅级先进党委。获二等功以上奖励人员10人,获全国、全军表彰人员2人,4人次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有5人当选为党的十三大到十七大代表,1人当选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征程中,医院党委将带领全院人员一如既往,勇攀医学科学高峰,努力建设成为军地一流、空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研究型医院,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患者评价
共有0位患者参与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