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09 点击阅读:
小儿急性肾功能衰竭有什么临床表现?
小儿急性肾功能衰竭有什么临床表现
1.高分解型急性肾功能不全
主要为血生化改变:组织分解极为旺盛,血清肌酐(Cr)、血尿素氮(BUN)及血钾(K)迅速上升,碳酸氢根离子浓度迅速下降。
血Cr每天上升>176µmol/L,血BUN每天升高>14.3mmol/L,血K 每天上升>1.0mmol/L。
2.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
可分为少尿期、利尿期、恢复期。对于小儿,各期间分界不明显。
(1)少尿期:
一般急性肾功能衰竭均有,特别在急性肾小管坏死。可持续10~14天左右。
①少尿:
标准:新生儿期尿量<1ml/(kg·h),婴幼儿<200ml/d,学龄前期<300ml/d,学龄期<400ml/d。
无尿:尿量<50ml/d。
②水钠潴留:
钠离子潴留细胞外,引起组织水肿,体重异常增加。
表现为全身性水肿,血压升高,并发有肺水肿、脑水肿、心力衰竭等。
③氮质血症:
由于肾脏排泄功能障碍和体内蛋白质分解增加,血BUN、Cr增高。
毒素积蓄引起的全身各系统中毒症状:厌食、恶心、呕吐、呕血、烦躁、嗜睡、贫血等。
④电解质紊乱:
高磷及低钙血症:手足搐搦、惊厥等。
高钾血症:胸闷、憋气、嗜睡、烦躁、恶心呕吐、四肢麻木、心率缓慢、心律不齐,严重者可导致心跳骤停。心电图(ECG)T波高尖、QRS波增宽等。
低钠血症:反应差、表情淡漠、恶心呕吐,甚至抽搐等。
⑤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疲乏、嗜睡、面色潮红、恶心、呕吐、呼吸深大,甚至昏迷、休克等。
⑥内分泌及代谢改变
(2)利尿期:
尿量>2500ml/m2,肾功能逐渐恢复。尿量增加后数天,血BUN及Cr开始下降,毒物积蓄有些缓解,各系统症状减轻。
在多尿期易出现脱水及低血钾(血清钾浓度低于3.7mEq/L)、低血钠(血清钠<135mmol/L)。
(3)恢复期:
随着尿量渐恢复正常,血BUN、Cr逐渐正常,肾小管浓缩功能和酸化功能亦逐步恢复。
但偶见遗留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形成慢性肾功能不全。
2.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
无少尿表现,每天平均尿量>1000ml。多继发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造影剂造成肾损害。
【诊断】
中华儿科学会肾脏学组1993年拟定ARF的诊断标准为:
1.诊断依据
(1)尿量显著减少:少尿(<250ml/m2)或无尿(<50ml/m2),无尿量减少者为非少尿型急性肾衰。
(2)氮质血症:血清肌酐(Scr)>176mol/L,BUN>15mmol/L,或每天Scr增加>44~88µmol/L或BUN增加>3.57~7.5mmol/L,有条件时测肾小球滤过率(如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常<30ml/(min·1.73m2)
(3)常有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
2.临床分期
(1)少尿期:少尿或无尿,伴氮质血症,水过多(体重增加、水肿、高血压、脑水肿),电解质紊乱(高血钾、低血钠、高血磷、低血钙等),代谢性酸中毒,并可出现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血液系统多系统受累的表现。
(2)利尿期:尿量渐多或急剧增加(>2500ml/m2)、水肿减轻,氮质血症未消失,甚至轻度升高,可伴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
(3)恢复期:氮质血症恢复,贫血改善,而肾小管浓缩功能恢复较慢,约需数月之久。
3.肾前性与肾性肾功能衰竭
【病理改变】
(1)肉眼检查:
肾脏增大而质软,剖开肾脏可见髓质呈暗红色,皮质因缺血而苍白。
(2)显微镜检查:
急性肾衰由于病因的不同,病理改变也不同
中毒性急性肾小管坏死:病变限于近端小管,呈局灶性分布,坏死的肾小管基膜完整,小管上皮再生良好。
缺血性急性肾小管坏死:病变可涉及各段肾小管,呈弥漫性分布,坏死的小管基底膜断裂,上皮细胞再生较差。
温馨提示: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