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
诊断方法
治疗方案
专家解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方法

发布时间:2016-10-13 点击阅读:

  脑内的血管破裂出血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其治疗方法也是各不相同。

  1、一般处理

  对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般处理与高血压性脑出血相同。应强调绝对卧床休息4—6周,尽量避免一切可能增加患者血压和颅内压的因素。对头痛和躁动不安者应用足量有效的止痛药、镇静药,以保持患者能安静休息。

  2、降低颅内压

  可用20%甘露醇等药物,方法与高血压性脑出血相同。

  3、控制血压

  血压升高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再度出血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注意控制血压。一般要保持在平时水平,最好不超过20/12kPa,但不能降得太低,以防脑供血不足。在药物选择上,近年来多主张选用钙拮抗剂,如心痛定、尼莫地平、尼卡地平等药物。这类药物不仅可控制血压,还可通过血脑屏障,选择性扩张脑血管,解除脑血管痉挛。

  4、减轻脑水肿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中混有大量血液,甚至有凝血块,影响脑脊液循环,使颅内压增高,病人常表现剧烈头痛和意识障碍等,应积极治疗。一般应用20%甘露醇250毫升加地塞米松10毫克,静脉推注或快速静滴,每4~6小时1次,必要时用速尿20~40毫克,肌注,也可取得较好疗效。

  5、腰穿放脑脊液治疗

  当病人剧烈头痛,用一般止痛药难以控制时,可谨慎地采用腰穿放脑脊液的方法治疗,以缓解临床症状。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病人无脑疝形成。②头痛剧烈,用止痛药疗效不佳,又无局灶定位体征。③腰穿动作要轻柔,放液速度要慢,以防形成脑疝。④若放少量脑脊液后,症状明显改善者,可每隔4~5天重复1次,加速蛛网膜下腔内血液的清除和减少蛛网膜下腔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

  6、用止血药物

  抗纤维蛋白溶解酶类止血药物,能预防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如6—氨基己酸能与纤溶酶原激活物质产生竞争性抑制,使纤溶酶原不能转变为纤溶酶,从而使纤维蛋白不易被相对应的酶所破坏,因而可延迟血块的溶解,也就是出血部位被纤维蛋白固定较牢固。常用6—氨基己酸、对羧基节胺、止血敏等,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内静滴。止血药需用多长时间,应视病情而异,通常用7-10天或稍长。

  7、对抗脑血管痉挛

  为了解除SAH所致的脑血管痉挛,可用异丙基肾上腺素、利血平,必要时可与利多卡因配合。目前多主张用钙离子拮抗剂,如尼莫地平可阻止钙离子的内流,扩张血管,解除动脉痉挛。用法:可在发病的第3天开始口服,每次30毫克,每日3次,用至3周或更长。

温馨提示: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好的办法。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推荐用药
相关词条

关于我们 | 新站收录 | 留言反馈 | 网站地图 | 京ICP备13051264号-17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250号

医学导航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6 hao.med123.com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