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囊肿
诊断方法
治疗方案
蛛网膜囊肿的诊断方法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6-10-13 点击阅读:

  常规应用CT和MRI检查一般可以确诊,仅在少数情况下针对中线部位鞍上和后颅凹病变,应用脑脊液对比剂或流量测定检查。对于认知功能还可应用简易精神评分量表(MMSE)进行评价。蛛网膜囊肿应与继发性蛛网膜囊肿、囊性肿瘤、室管膜囊肿、皮样囊肿、上皮样囊肿、脂肪瘤等鉴别。除结合有关病史如头部外伤史、感染史、出血史外,借助MRI和CT检查,常是鉴别要手段。

  蛛网膜囊肿的检查

  1、典型的表现:在CT囊肿表现为低密度(与脑脊液密度相似)、边缘光滑而清晰的病灶,包膜不增强。在MRI囊肿呈脑(或髓)外生长病变,囊壁不增强,囊内容信号同脑脊液。由于MRI三维空间显示对后颅窝、颅底等分辨能力优于CT,因此,MRI常是首选的诊断方法。

  2、根据CT脑池造影,蛛网膜囊肿与正常脑脊液通路之间的关系分为三种:①造影剂完全不进入囊腔,分布在蛛网膜下腔,囊肿极易分辨,呈低密度灶;②造影剂缓慢进入囊腔,甚至8~12小时后造影剂积聚囊腔,并延缓清除,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已消失,但囊腔内仍存在;③蛛网膜下腔与囊腔造影剂同时显示,说明囊腔与蛛网膜下腔良好沟通,此种情况很少见。前两者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有人认为上述三种影像学表现反映蛛网膜囊肿发展的不同阶段。增大的蛛网膜囊肿进行性阻塞了其与蛛网膜下腔的解剖通道,引起经腰蛛网膜下腔注入造影剂延迟进入或不进入囊肿。

  蛛网膜囊肿的鉴别诊断

  先天性蛛网膜囊肿:除依据临床表现外,可进行以下检查:①头颅X线摄片:囊肿长期压迫可产生颅骨局部改变。如外侧裂型有蝶骨小翼上抬、变薄,大翼及颞鳞部向外隆起,中颅凹受压,蝶鞍破坏吸收等。脑突面型有颅顶部两侧不对称扩大,局部骨质菲薄,骨缝分离。桥小脑角型示岩骨,内听道区有圆形,边缘光滑的骨质吸收。碘油桥池造影可显示囊肿影。其他各型的颅骨改变较少。②脑血管造影:外侧裂型示颞前及外侧裂处有无血管性占位改变。大脑突面型有局部无血管区,与硬膜下血肿难以鉴别。纵裂型可见A2段包绕无血管区,并有邻近血管分开,移位。鞍上型示虹吸部张开,A1上抬等改变。自应用CT扫描检查后,已较少应用脑血管造影检查。③CT扫描:示局部有低密度区(CT值近似脑脊液密度),边界清楚。注造影剂后无囊壁增强。

  本症应与脑穿通畸形及颅内上皮样或皮样瘤鉴别。前者为脑组织缺失,脑脊液充填空腔,故腔与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自由交通,CT扫描可以鉴别。颅内上皮样或皮样瘤在CT扫描时与本症相同均示低密度区,但其边缘较模糊,外侧壁与颅骨内板间常有一段距离,且形状不规则。其他尚应与慢性硬膜下血肿或水瘤鉴别。

  感染后蛛网膜囊肿:诊断依据有脑膜炎史及颅内压增高征。应用CT扫描可确诊。但有时与先天性蛛网膜囊肿较难鉴别。多发性囊肿不宜手术,但可切除产生临床症状的主要囊肿。有脑积水及颅内压增高者可作脑脊液分流手术。

  损伤后蛛网膜囊肿:头颅X线摄片可见局部软组织隆起影,骨质缺损区边缘不规则,呈波纹状,内板较外板骨质吸收明显。CT扫描可明确囊肿范围,呈低密度影,有时可见同侧脑室扩大或脑穿通畸形。位于后颅凹蛛网膜囊肿需与表皮样囊肿及血管网状细胞瘤鉴别。

  一般在MRI各种参数成像中,原发性蛛网膜囊肿的信号与脑脊液比是等信号,肿瘤、出血或炎症引起的囊肿为高信号。再结合其他特点(如上皮样囊肿可呈分叶状,边界欠清,常把邻近结构包裹而非推移;肿瘤、炎症和出血急性期可伴脑水肿),有助于鉴别诊断。近来弥散加权MRI(diffusion-weighted,MRl)技术的应用更有助于本病的识别和鉴别诊断。

温馨提示: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好的办法。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推荐用药
相关词条

关于我们 | 新站收录 | 留言反馈 | 网站地图 | 京ICP备13051264号-17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250号

医学导航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6 hao.med123.com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