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4-18 点击阅读:
5月27日是首个“世界多发性硬化日”。在日前复旦大学神经病学论坛上,中华医学会神经科神经免疫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探讨了多发性硬化在中国的现状和国际对该病治疗的突破。
多发性硬化是自身免疫介导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通常表现为神经科症状的反复急性发作(复发)或者进行性加重,具体表现为,由于莫名的原因,出现了感觉异常、视神经炎、运动异常、复视/眩晕及疲劳等一系列症状,如行走困难、协调性差、言语缓慢、认知障碍、膀胱直肠和性功能障碍、麻木疼痛、视觉障碍和极度的疲劳感等等;这些症状常常表现为间断的复发和缓解,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步加重最终导致肢体残疾、视力下降甚至面临失明的危险。
虽然多发性硬化本身不会威胁生命,但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却会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带来极大的危害。
多发性硬化确切的病因尚不清楚。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比如病毒、细菌等都可能参与多发性硬化的发病。多发性硬化不是遗传性疾病但具有遗传易感性,亲属中有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人群发生该病的几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多发性硬化常于青年时发病,平均发病年龄为30岁,具有两个发病高峰:21-25岁以及41-45岁。21-25岁发病者更为常见。女性多发性硬化患者大约是男性患者的1.5-2倍。
目前,医学上尚不能彻底病因治愈多发性硬化,但仍有治疗方法可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类是能够改变多发性硬化病情进展的疾病修正药物。疾病修正药物是一类能调节多发性硬化病程的药物,可以延缓残疾进展、延长无复发期、减少复发以及限制对神经元的损伤。在我国,目前唯一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上市的治疗多发性硬化的药物是β-干扰素-1a。
与会专家呼吁,多发性硬化患者从疾病早期即已经开始出现不可逆转的神经系统破坏,随着病情进展,急性复发后很难再完全缓解,最后导致残疾逐渐进展。到了疾病晚期,目前没有任何药物能够使已经出现损害的神经组织恢复,因此早期治疗尤为重要。但在我国,大多数患者、亲属甚至部分医务工作者对多发性硬化及其治疗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贻误了治疗的良机。因此,认识了解多发性硬化疾病,对多发性硬化患者的治疗给予关注,积极研发和探索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温馨提示: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