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
诊断方法
治疗方案
不同时期小儿猩红热的治疗偏方

发布时间:2016-10-13 点击阅读:

  小儿猩红热是一种较常见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由于病中发有鲜红皮疹,密集处可以连成红色一片,一望猩红,故有猩红热之称。又因为易在咽喉部位出现红肿溃烂,故中医又叫它“烂喉痧”或“烂喉丹痧”。

  本病流行季节多在春冬,受染以儿童为多,但成人亦有染病。本病是由“温热疫毒”之邪,内蕴肺胃,毒郁于里,灼伤营阴所致。由于邪自外来,故开始多见肺卫症状,如恶风寒、发热等,疫毒在里,为热所蒸动而向外透发,其上冲于咽就出现咽喉红肿、溃烂的症状,外出于肌表,就见到红色皮疹。根据它的发病规律,可以分为发热期、出疹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进行辨治。

  (一)发热期

  [常见症状] 发热,恶寒,头痛,咽喉赤痛,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病症分析] 本病初期发热恶寒,基本属于邪在卫分之一种。惟咽喉赤痛明显,则又与总论中邪在皮毛之卫分证不尽相同。

  [治法] 辛凉解表


小儿猩红热的食疗方

  [方药] 甘桔汤加味牛蒡子6克、薄荷3克、连翘4. 5克、桔梗4.5克、 生甘草3克、荆芥4.5克、芦根l5克。

  [方解] 荆芥、薄荷、牛蒡子,透发风热疫毒以透疹;生甘草、桔梗,宣肺气,利咽喉;连翘去邪热,解疫毒;芦根清肺、润肺,保津液。

  [加减法] 恶寒重,加防风4. 5克、淡豆豉6克、葱白9克,以解散风寒;咽部红肿加山豆根10克,以清咽解毒。

  (二)出疹期

  [常见症状] 遍体发现红疹,惟唇口周围独少,疹色鲜红,压之退色,高热烦躁,咽喉红肿溃烂,有的可以影响吞咽,两侧扁桃体红肿或有白色渗出物,舌苔光剥,质红绛起红刺,状如杨梅(色深紫)或如覆盆子(色鲜红),故又称“杨梅舌”或“覆盆子舌”。脉数,甚则谵语妄动,抽搐动风。

  [病症分析] 本病可相当于总论中营卫合邪之一种,但病中咽喉红肿溃烂,则又与一般营热发疹不同。

  [治法] 清解营卫

  [方药] 银翘散加减金银花6克、连翘4. 5克、牛蒡子4.5克、大青叶9克、黄芩4.5克、僵蚕4.5克、玄参4.5克、白茅根l5克。

  [方解] 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清热解毒;僵蚕、牛蒡子,散风热,透疹毒;玄参、白茅根,清肺生津;黄芩清降肺热。

  [加减法] 皮疹未透齐,加薄荷3克、石菖蒲6克、蝉蛻1. 5克;高热烦躁加生石膏1 5克、知母4,5克、生地黄4. 5克;大便秘结加瓜蒌子6克、生大黄3克,以泄里热;昏迷抽搐,用紫雪丹六分,分两次服。

  (三)恢复期

  恢复期有正常的现象,如皮疹消退、身热下降、皮肤脱屑等,均不需治疗。但有余毒未尽,或病后津伤的,即需医治。

  [常见症状] 咽喉红肿、疼痛,口干舌红,脉细数。[病症分析] 这是阴津内虚、虚火上炎所引起的症状,病原于在此以前的热毒所伤。津液不复,则咽喉症状亦必不除。

  [治法] 养阴生津

  [方药] 增液汤加味生地黄4.5克、麦冬4.5克、天花粉6克、知母4. 5克、板蓝根9克、玄参4.5克、竹叶3克。[方解] 温热灼伤津液,故用生地黄、麦冬、天花粉、玄参,以生津凉血;温热未尽,故用竹叶、知母,以清温热;板蓝根清热解毒。

  [外治法方药] 玉钥匙散西瓜霜1 5克、硼砂1 5克、朱砂1. 8克、僵蚕9克、冰片1. 5克,共研细末,吹咽喉肿痛部,以清热解毒,消肿去腐。

温馨提示: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好的办法。

关于我们 | 新站收录 | 留言反馈 | 网站地图 | 京ICP备13051264号-17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250号

医学导航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6 hao.med123.com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