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狭窄症
诊断方法
治疗方案
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发布时间:2016-11-18 点击阅读:

  椎管狭窄症(vertebral canal stenosis)指组成椎管的骨性或纤维性组织异常,引起椎管容量减少,导致其中的神经组织受压产生功能障碍的总称。此病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因此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阐述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病因:

  1、先天性椎管狭窄:系先天发育过程中,腰椎弓根短而致椎管矢径短小,此种情况临床甚为少见。

  2、退变性椎管狭窄:临床最为多见,系腰椎退变的结果,随年龄增长,退行变性包括:

  ①腰椎间盘首先退变。

  ②随之而来的是椎体唇样增生。

  ③后方小关节也增生,肥大,内聚,突入椎管,上关节突肥大增生时,在下腰椎(腰4,腰5或腰3,腰4,腰5)由上关节突背面与椎体后缘间组成的侧隐窝发生狭窄,该处为神经根所通过,从而可被压迫。

  ④椎板增厚。

  ⑤黄韧带增厚,甚至骨化,这些均占据椎管内一定空间,合起来成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

  腰椎管的矢状径,在各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如同颈椎管,胸椎管一样,矢状径存在差异,在椎管矢状径较宽者,虽然有退行性各种改变,但因其椎管内空间较大,不产生椎管狭窄症状,而在椎管矢状径较小者,则退行性改变就可引起椎管狭窄症状,而相对狭窄的椎管,并不就是先天性椎管狭窄,是个体间的差异。

  3、其他原因所致的椎管狭窄:

  (1)腰椎滑脱,该平面椎管矢状径减小。

  (2)中央型腰间盘突出,占据腰椎管的空间,可产生椎管狭窄症状,此两种情况均有明确诊断,临床上并不称其为腰椎管狭窄。

  (3)继发性,例如全椎板切除之后,形成的瘢痕,再使椎管狭窄,或椎板融合之后,椎板相对增厚,致局部椎管狭窄,此种情况均很少见。

  (4)腰椎爆裂骨折,椎体向椎管内移位,急性期休息,无症状,起床活动后或活动增加后,可出现椎管狭窄症状。

  腰椎椎管狭窄症的发病机制:

  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以下三大临床特点,现将其病理生理学基础一并阐述于后。

  间歇性跛行:

  (1)临床表现:即当患者步行数百米(严重病例仅数十步)后,出现一侧或双侧腰酸,腿痛及下肢麻木,无力,以至跛行,但当稍许蹲下或坐下休息数分钟后,又可继续步行,因有间歇期,故名间歇性跛行。

  (2)病理生理学基础:上述临床症状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下肢肌肉的舒缩使椎管内相应脊节的神经根部血管丛生理性充血,继而静脉淤血,使此处微循环受阻而出现缺血性神经根炎,当稍许蹲下或坐,卧后,由于消除了肌肉活动的刺激来源,淤血的血管丛恢复常态,从而也使椎管恢复了正常的宽度,因此症状也随之减轻或消失。

温馨提示: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好的办法。

椎管狭窄症症状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推荐用药
相关词条
相关检查

关于我们 | 新站收录 | 留言反馈 | 网站地图 | 京ICP备13051264号-17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250号

医学导航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6 hao.med123.com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