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
诊断方法
治疗方案
黄疸肝炎的病因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6-11-16 点击阅读:

  黄疸不是肝炎的必有症状,肝炎有的情况下出现黄疸,也有的情况下出现黄疸,黄疸只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由于血清的胆红素浓度增高,使巩膜、皮肤、粘膜、体液和其它组织染成黄色。

  【常见病因】

  1、溶血性黄疸凡是能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而产生溶血现象的疾病,皆可导致溶血性黄疸,常见于先天性或后天性溶血性贫血等病。

  2、肝细胞性黄疸也称为肝性黄疸,因为肝细胞受到损害,使摄取、结合及排泄胆红素功能发生障碍,导致血清的胆红素增高,结果发生黄疸。各种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以及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都可导致此类黄疸的发生。

  3、胆汁瘀积性黄疸由于不同病症引起肝总管内阻塞,造成阻塞上端的胆管内压力不断增高,胆管逐渐扩大,最后使肝内胆管胆汁瘀积而破裂,胆汁便直接或由淋巴管反注入体循环中,导致血液中胆红素增高而发生黄疸,原发疾病有胆古症、胆道蛔虫、胆管壁炎症、胰头癌、肝癌等。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此类黄疸指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先天性缺陷而导致的黄疸,较少见,大多在小儿及青年期发病,有家庭史。

  【发病机制】

  1.外感湿热疫毒:夏秋季节,暑湿当令,或因湿热之邪偏盛,从表入里,内蕴中焦,湿郁热蒸,不得泄越而发病。或因湿热挟时邪疫毒,则其病势暴急,具有传染特点,表现热毒炽盛的严重现象,且预后差,又称急黄。

  2.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过食肥甘油腻,寒凉生冷,或饥饱不度、酗酒,劳倦太过,均可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于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从而表现为目黄、肤黄、小便黄的黄疸病证。由于致病因素不同,个体素质的差异,表现为湿热和寒湿两个方面。若因湿热所伤,或素体胃热偏盛,则湿从热化,湿热相交,由脾胃而熏蒸肝胆,胆热液泄,表现为阳黄证候。若因寒湿伤人,或素体脾胃虚寒,则湿从寒化,寒湿郁滞中焦,致使中阳不振,脾气壅遏不运,胆汁为湿所用,表现为阴黄证。

  3.积聚日久:因瘀血阻滞胆道,胆汁外溢发生黄疸。

  4.内伤不足,脾虚气亏,血败而不华色,可发生黄疸。

  由此可见,临床上我们应综合分析,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黄疸,特别是对年龄较大的患者,若出现黄疸更应排除结石与肿瘤的可能,不能一见有黄疸,就认为是肝炎,否则会造成误诊,耽误治疗。

温馨提示: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好的办法。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推荐用药
相关词条

关于我们 | 新站收录 | 留言反馈 | 网站地图 | 京ICP备13051264号-17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250号

医学导航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6 hao.med123.com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