卟啉病
诊断方法
治疗方案
中医指导卟啉病日常保健注意事项

发布时间:2016-11-15 点击阅读:

  卟啉病是由于血红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酶缺乏引起的一组疾病。卟啉或其前体如δ-氨基-r-酮戊酸(ALA)和胆色素原(PBG)生成,浓度异常升高,并在组织中蓄积,由尿和粪中排出。临床表现主要累及神经系统和皮肤,光照后,在皮肤暴露部出现红斑、疱疹、甚至溃烂,结痂后遗留瘢痕,引起畸形和色素沉着。部分病人皮肤过敏炎症后期萎缩、黑色素沉着及类似硬皮病或皮肌炎的现象。中医认为肝气郁结、瘀血停着、湿热蕴结、气血亏虚可引发卟啉病,日常生活中需引起重视。

  一、肝气郁结

  卟啉病的发病与情志关系颇大。中医认为,肝为将军之官,性动而主疏泄。若情志抑郁或急躁暴怒皆能伤肝,肝失调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由于气机阻滞,腹气不通,不通则痛,因而出现腹痛。

  二、瘀血停着

  气郁日久,血流不畅,逐渐积滞而成瘀血,阻塞脉络而发生腹痛,亦即蓄血证。这种腹痛的特点是“每痛有处不行移者是也”。

  卟啉病在妇女中的发病率较高,产后多见,与瘀血有关。《妇人大全良方》说:“产后小腹作痛,由恶露凝结,或外寒相搏,若久而不散,必成血瘀而脉不调。”

  三、湿热蕴结

  部分卟啉病患者除有腹痛外还同时出现黄疸,这与湿热有关。湿热产生的原因可分为感受湿热外邪和饮食不节两个方面。

  1、湿热之邪,入侵人体内阻中焦,郁而不达,使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于肝胆,致使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于肌肤,下注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

  2、饮食不洁,酗酒过度,或饥饱无常,皆能伤脾败胃,以致运化功能失常,湿浊内生。不正常的卟啉代谢产物当属浊邪之列,湿邪郁而化热,湿热熏蒸于肝胆,胆汁不循常道,浸染肌肤而发黄。

  四、气血亏虚

  卟啉病日久不愈,耗伤气血而致气血两虚,则又可进一步加重腹痛。这类腹痛在古籍里也有记载,如《景岳全书》说:“气血虚寒,不能营养心脾者,最多心腹痛证,然必以积劳积损及忧思不遂者,乃有此病,或心脾肝肾,气血本虚,而偶犯寒气及饮食不调者,亦有此证。”再如《诸病源候论》说:“虚劳者,脏气不足,复为风邪所乘,邪正相干,冷热搏击,故心腹俱痛。

  温馨提示:应去除对肝脏有害的因素,尤其应禁酒。避免应用对肝脏有害的药物如巴比妥类、雌激素、羟类化学物、铁剂等。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形成永久残疾和影响寿命。并发胆石症者较多个别病例有慢性肝内胆汁淤积,可以发生肝硬化,应注意并发症的防治。

温馨提示: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好的办法。

卟啉病症状
卟啉病病因
诊断鉴别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推荐用药
相关词条
相关检查

关于我们 | 新站收录 | 留言反馈 | 网站地图 | 京ICP备13051264号-17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250号

医学导航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6 hao.med123.com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