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08 点击阅读:
根据综合治理、科学防治、固时因地制宜的血吸虫病防治方针,血吸虫病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查病治病:定期对接触疫水人员进行血吸虫病普查,发现感染者及时治疗。这项措施对于控制血吸虫病向慢性、晚期发展和控制传染源有重要意义。
预防性服药:在出现高频度、大面积接触疫水的情况下,对接触疫水的人员开展预防性服药,以减少“急感”的发生。
改水改从厕:通过接用城镇自来水、改用井水或江、河、湖水消毒等方式,保证用水卫生安全,减少因生活用水引起的血吸虫感染;改用无害化厕所,减少粪便对水体的污染,控制血吸虫病传播。
健康教育:通过印发宣传册、宣传画、播放光碟、开展知识竞赛等方式,传播血防知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个体防护:生产作业时,穿戴防护器具(高筒胶鞋、防护手套、防护服等);涂擦防护药品(防蚴灵等),以减少、减轻感染。 查螺灭螺:在基层站点、施工点已易感染地带查螺灭螺,消除血吸虫病传播媒介。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严重、分布广泛、流行因素复杂,根据几十
年来的防治实践和科学研究,制订了当前我国防治血吸虫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并提出了血吸虫病防治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科学防治的方针。
1.查治病人、病牛、消灭传染源
病人的确诊需要粪检虫卵或孵化毛蚴,随着血防工作深入开展,粪检虫卵的难度日增,因而不断改进检查方法,同时提出一系列血清学诊断方法,这些方法日趋完善,简便有效。在现场大规模普查,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综合查病方法。耕牛是重要的保虫宿主,在防治中切不可忽视。查出的病人、病牛要及时治疗。70年代我国合成了吡喹酮,是一种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治疗药物。对晚期患者常在接受中药调理后,再作杀虫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等。
2.控制和消灭钉螺
平原水网区及部分丘陵地区主要是结合生产与兴修水利来螺,局部配合应用杀螺药。湖沼地区主要是控制水位,改变钉螺的孳生环境。一定要结合生产,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从控制钉螺到减少钉螺密度,最后消灭钉螺。在某些地区采取化疗结合重要灭螺的防治措施,其关键是能找到易感地带,并进行易感地带灭螺。
3.加强粪便管理,搞好个人防护
结合农村爱国卫生运动,管好人、畜粪便,防止污染水体。如建造无害化粪池,粪尿混合贮存粪便方法。近年来推广沼气池,使粪便管理开辟了新途径。在易感地带反复来螺,做到安全用水。流行季节加强个人防护,可涂擦防护药或口服预防药。另外,要加强宣传教育,特别是对易感人群的健康教育很重要,引导人们的行为、习惯和劳动方式到重视自我保健的轨道上来。
血吸虫病在中国流行已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大量人口流动,给血吸虫病的扩散提供了条件,致使这种古老的疾病仍在不断延续。据推算全国有154万病人,每年有数以千计的血吸虫急性感染发生,特别对儿童的危害相当大。每年因患血吸虫病损害健康,降低生产率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估算。目前,全国尚有未控制的流行区,绝大多数是流行严重的湖沼地区和环境复杂的边远山区。各流行区的情况不一,目标不同,防制对策亦应有所不同。因此,血吸虫病防治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科学防治。
温馨提示: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