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病
诊断方法
治疗方案
蛔虫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6-11-07 点击阅读:

  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人体经口误食感染期蛔虫卵。

  幼虫致病期部分病人肺部X线检查,可见浸润性病变,病灶常有游走现象;成虫致病期可损伤肠粘膜,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结膜炎,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甚至发生胆管坏死,穿孔,以及肠扭转和肠坏死。

  常由于误食沾有蛔虫卵的生冷蔬菜,瓜果或其他不洁之物而引起,蛔虫寄生在小肠内,扰乱脾胃气机,吸食水谷精微,由于蛔虫具有喜温,恶寒怕热,性动好窜,善于钻孔的特性,故当人体脾胃功能失调,或有全身发热性疾患时,蛔虫即易在腹中乱窜而引起多种病症,若蛔虫钻人胆道,阑门,或蛔虫数量较多,在肠中缠结成团,则出现多种病变及症状。

  发病原因

  1.形态特征

  蛔虫成虫为长圆柱形,似蚯蚓,新鲜时为淡红色,死亡后为黄白色,雌雄异体,体形向头尾两端逐渐变细,尾部呈钝圆锥形,两侧有明显的白色侧线,雄虫短而细,长约15~31cm,最宽处直径为2~4mm,尾端向腹面卷曲;生殖器官为单管型,盘绕虫体后半部,射精管开口于泄殖腔;射精管的后端部背面有交合刺囊,囊内有近等长的棒状交合刺一对;肛前乳突数目较多,排列成平行的四行,肛门后有四个双乳突和六个单乳突,雌虫粗而长,长约20~35cm(可长达49cm),直径为3~6mm,尾端平直;生殖器官为双管型,两级生殖器官盘绕于虫体的后2/3部分;子宫粗管状,每个子宫可长200mm,每组卵巢与输卵管共约长1250mm,阴门位于虫体的前1/3与中1/3交界处;体内子宫含虫卵数可达2 700万个,产卵约13~36万个/d,受精卵为椭圆形,约(45~75)μm×(35~50) μm,卵壳透明而厚;未受精卵较狭长,有不等的屈光颗粒,受精卵排出率为45%~60%,发育后成为感染期虫卵,未受精卵无发育能力,也无传染性。

  蛔虫卵对外界有较强的抵抗力,在5~10℃条件下能生成约2年,在缺氧情况下可存活3个月左右,在22℃干燥环境能耐受2~3周,在潮湿,疏松,砂质土壤中能生存6年左右,在粪坑中能存活1年以上,蛔虫卵能耐受一般化学消毒剂,在30℃环境下,磺胺(2%左右),氨水等均不影响虫卵发育,虫卵不能被酱油,醋及辣椒等调味品杀灭,但对温度较敏感,日光直射或温度超过40℃均可被杀灭,在高温,干燥环境或暴雨冲刷下,虫卵存活时间短。

  2.生活史

  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以空肠为多,回肠次之,寄生于十二指肠及胃者很少,寄生在肠内虫数差异很大,少者几条,多者几十条,偶有多达2000条以上者,蛔虫无中间宿主,雌雄交配后,雌虫产受精卵随粪便排出人体外,在温暖,潮湿,氧气充分的泥土中,约经2周发育为蚴虫,再经1周蚴虫第一次蜕皮后即为感染期虫卵,感染期虫卵在外界不能孵化,当被人吞食后,多数被胃酸杀灭,少数进入小肠,进入小肠的感染期虫卵内的蚴虫释放孵化液(内含脂酶,壳质酶及蛋白酶),消化卵壳后,蚴虫破壳而出,孵出的蚴虫侵入肠黏膜及黏膜下层,进入静脉经肝脏,下腔静脉至右心;或经肠系膜淋巴管,胸导管,锁骨下静脉达右心,再经肺动脉,穿过肺微血管进入肺泡,在此进行第2次及第3次蜕皮,蚴虫沿支气管,气管上行至会厌部,如蚴虫被吞咽,经胃至小肠,在小肠内经第4次蜕皮后即发育为童虫,逐渐发育为成虫,自吞食感染期虫卵到成虫第一次产卵,约需2个月左右(图1),一般情况下,成虫在小肠内生存1年左右,长者可超过4年,成虫排出体外后,生成时间很短。

温馨提示: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好的办法。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推荐用药
相关词条

关于我们 | 新站收录 | 留言反馈 | 网站地图 | 京ICP备13051264号-17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250号

医学导航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6 hao.med123.com All Rights